在芬兰传教士苏布伦眼里,津市港口桅樯如林,楼阁万重,是湖南省最繁忙的商业城市。
传教士镜头里的津市,两岸是林立的吊脚楼,码头上舟楫往来,街道干净。
▲刘聋子粉馆让津市牛肉粉真正破圈。
“七圆滴七扁的”,其实是对津市、常德米粉的一种误解。
因为在津市,粉店老板从来不会问圆扁。我们所谓的扁粉,他们叫作“米面儿”,儿化音,听起来都觉得可爱。
米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与米粉在早餐上争圆扁、长短,而作为夜宵或者大病初愈人的细粮,没有专门的店面,只有一早一晚走街串巷的挑担。
曾与米粉同台竞技的是麦面。米粉与麦面的竞争,不仅仅是食材之争,也是本地人与回族、维族人的竞争。津市的粉面市场在此消彼长的竞争中融合,成就了如今令无数吃货神往的津市米粉。而津市米粉的历史,何尝不是一部津市城市移民的融合史呢?
麦面,曾经占据津市粉面主导地位
如今,米粉一统江湖的津市,是难见到面的身影的。
但是,在米粉进入津市之前,麦面才是津市人最主要的早餐选择,甚至到民国时期,麦面也占据着粉面市场的主导地位。
土地肥沃的津市,以前广种麦子的。据资料显示,在民国时期,津市有两三副磨的磨坊有陈二记、梁美发、易元记、潘恒茂四家,主要加工麦子,磨制面粉,而麦子都来自于当地。当时,专门经营麦面的有玉珍馆、银珍馆、双合馆、多谢面馆等,而很多饭店也兼营麦面。面馆的白案师傅蒋运廷最为有名,人送外号蒋大刀。据说蒋大刀切出的手工面,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蒋大刀因此闻名九澧。
而1932年开设的多谢面馆,则以羊肉闻名,主营羊肉麦面,汤汁鲜香浓郁,日销可达500~600碗。彼时的津市麦面,多以羊肉和鸡肉臊子。
抗战爆发,长沙人的面馆经营者陆续进入津市。来自省城的面馆,精工制作,调料讲究,很快就有了一席之地。三鲜、酱汁等长沙招牌面迅速俘获了南方人的胃。津市是包容的,津市本土的麦面馆纷纷效仿长沙的三鲜、酱汁面,也开始制作长沙的招牌面,而长沙的面馆也学会了津市麦面臊子的做法。
虽然面馆麦面臊子、口味相互学习,很快统一,但是资深的吃货,进到面店就能很快分出面馆是长沙帮还是津市帮。因为彼时面馆兴叫号,津市帮的堂倌叫“大面一碗”、“双油饱条”(指面和油多点),“还要带哨”(指快一点);长沙帮则喊:“三鲜一碗”,“带迅干”(少汤),“宽汤”(多汤)、“负青”(不放葱蒜)、“负椒”(不放辣椒)。面馆的三两堂倌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高声叫号,多少会激发人的食欲吧。
可惜的是,这个叫号的传统早已消失。同时失落的还有津市麦面,不知从何时起,在与米粉的竞争中,曾经凭借本帮、南帮优势在津市占据主导地位的麦面逐渐落了下风。如今,在津市已经难寻面店。或许,当年的津市麦面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到津市米粉中了。
米粉还是米面,傻傻分不清楚
在津市吃粉,是个难题,光是吃哪一家,就够选择困难症患者想上半天。
刘聋子、黄记、曹记、贺记……每一家粉店,都是一个餐饮界的故事、传奇。它们的故事追溯到最后,一定会变成对津市米粉到底从何而来的追问。
津市米粉,其实是“舶来品”。据说朱元璋当年派遣一支回、维军队,南下平蛮,这支军队最终没有回去,而留在沅澧屯田。回、维官兵们吃不惯米饭,于是将稻米磨成浆做成圆形粉状,于是有了米粉,因为喜食牛肉,所以牛肉粉应运而生。
据资料记载,津市的第一家牛肉米粉店,是一个叫作黄承喜的回族人开的。黄承喜是个革命者,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任农协执委的黄承喜从常德逃到津市,在一文拐巷开了一家黄义发牛肉米粉店,一时生意兴隆。几年以后,随父亲在常德开永春楼粉馆多年的维族人翦玉书自立门户,独立来到津市开设长春粉馆。两家粉馆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类似,难分伯仲,而且因为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消费者也以回族、维族人为主。
牛肉粉的真正破圈,需要等待一个机会,确切地说,是在等待一个人。
1938年,日军轰炸常德,常德高山街的一家牛杂店毁于轰炸,小店的主人叫刘松生。他并没有听到轰炸声,因为耳聋。无奈之下刘松生往津市投靠亲友,在姐夫的帮助下在夹街开设粉店,名字取得很随意,就叫“刘聋子粉店”。刘聋子是个做生意的好手,老虎灶就放置在门口,灶上一口老锑锅,一年四季炖着牛肉。加上他独有的药包香料,香飘四溢,整条街都是浓郁牛肉香味,很难有人能抵挡香味的诱惑。而且战争期间津市人口暴涨,自然生意兴隆。刘聋子粉馆后来居上,超越了“黄义发”、“长春”两家牛肉馆。刘聋子粉馆的横空出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牛肉粉的民族界限。
米面是津市汉族人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跟米粉类似,口感上却有很大区别,米粉溜滑劲道,米面细腻柔和。
米面和米粉最大的不同在于臊子,传统的津市米面臊子不用牛肉,筒子骨熬汤,里面撒一把虾皮,味道极鲜美。很长时间里,米面都是津市人的病号餐或者精致夜宵。
看起来相似的米面和米粉,其实曾经有着强烈的民族和文化差异,难怪当我们说扁粉的时候,津市人总忍不住会纠正,“那是米面儿”。只是,当他们极力解释的时候,是否也会想起那段关于津市麦面、米面、米粉的往事,是否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先辈们从哪里而来,终于成了津市人呢?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编辑: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