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思静 实习生 刘雅娟整理报道
9月的湖南,金稻飘香。风吹麦田的声音传递着丰收的喜讯。稻谷们踮起脚尖奋力向上生长,拼凑出美丽的湖南秋色。在湖南有一位可爱的老人,是他壮大了中国人“米饭自由”的底气。
雷峰村超级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的油菜花海。(贺旭艳 供图)
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镇雷峰村,一个和袁隆平院士有着不解之缘的南方山村。袁隆平院士生前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超级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落户于此。该基地于2011年创造了大面积百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世界纪录,2015年大面积平均亩产达1004.3公斤,2022年以来又接连刷新湖南省高产纪录,新品种大面积试种高产纪录以及再生季高产纪录、再生稻两季周年最高产纪录。
100秒再看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过的路。
93年前的9月7日,一名叫作“袁小孩”的男婴出生。长大后,他在省、市游泳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学农的大学生,还顺利通过飞行员选拔测试。他英语十级,排球王子,还会拉小提琴,不爱肥肉、不想变胖,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被问到如何带团队时以手掩面,再后来,他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时光稍纵即逝,不知不觉,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
身为院士的他,曾被问到为啥不带博士生的时候,袁爷爷说:“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虽然袁爷爷生活中这么风趣幽默,但对待水稻事业,却是倾尽心血、百折不挠。为了实现“让所有中国人不再饿肚子”这个简单而又艰难的心愿,他咀嚼过失败的涩果,也品尝过质疑的苦楚。
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与袁隆平结下了34年的师生情谊。1987年,赵炳然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如今已在这里工作了36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着袁隆平。
央视新闻记者采访赵炳然时,他回忆道,最大的困难是在1989年夏天,突然的低温导致本该表现不育的水稻可育了,研究也因此失败。当时,很多国际上的专家纷纷放弃了研究,但袁老师不服输,他三天三夜没睡觉,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经过苦心钻研和实践,袁隆平提出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技术路线,终于取得成功,使得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两系杂交水稻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
“三系法、两系法成功以后,他又开始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提出要高冠层、矮穗层的形态。”赵炳然介绍,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团队培育出了第一、二期超级杂交水稻。
当团队去到国外,把超级杂交水稻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外国人时,他们惊呼“Waterfall rice”(这就是瀑布稻)!
赵炳然回忆说:“每次有新突破,袁老师都会说‘很高兴,more than excited’,还会说,满意但不满足。”
后来,团队接连培育出第三、四期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2号、 Y两优900。当袁隆平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时,他会和学生们说,荣誉是属于祖国的,属于千千万万同行的。“奖励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们更要谦虚,要‘夹住尾巴做人’。”
湖南省还是“三系法”杂交稻、籼型“两系法”杂交稻的发源地,其水稻育种研究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名列前茅。它拥有9个国家级制种基地,每年为全国提供杂交水稻种子8000多万公斤,占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育种团队技术全球领先。2019年国审水稻品种410个,湖南占196个。其中,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纪录。
每年的水稻收割季,“湖南答卷”总让人期待。在刚过去的8月,2023年早稻产量数据公布,全国早稻总产量2833.7万吨,湖南就有743.2万吨,其早稻播种面积及产量均为全国第一。近10年来,湖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6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第2位。它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左右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如今,两米高的“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已成真。我国水稻产量也在一次次创造新纪录,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潇湘晨报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刘雅娟(实习生)
编辑:黄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