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毛育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海波 长沙报道
盾构机向“深地”挺进,北斗卫星在“深空”遨游,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湖南国有企业不断开拓进取,从啃下“卡脖子”技术等硬骨头,到相关技术走向国际前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如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湖南省两会期间,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毛育新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湖南省属国有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主体协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作为,成效明显。2022年,省属监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新建省部级创新平台28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90多项。尤其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以兴湘集团、高新创投为代表的省属国有企业,与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的6个院士团队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成果+资本+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如,兴湘集团与中国商飞合作建设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围绕飞机起降系统开展研发成果转化和配套产业孵化,为完善国产大飞机起降系统产业链提供了支撑。
经过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考察,毛育新发现,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市场化能力不足,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落实上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相关部门的政策还没有有效衔接。
毛育新建议,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成果转化产业主平台,集中优势资源,依托有产业基础、有竞争实力、有发展后劲的国有企业,打造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主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领域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同时,进一步深化创新主体协同,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与院士团队、高校、央企等主体开展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等。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必不可少。”毛育新表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落实研发奖补、税收优惠、工资总额单列等优惠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加强上市辅导并开通绿色通道。此外,应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创业投资、股权债券融资、产业母基金等金融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果转化主平台企业的信贷投入,省级科创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海波
编辑:王凌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