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直击“代表通道”丨关心:从“水下荒漠”到“水下森林”,大通湖水生植被达5.1万亩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珉颖 秦楼 廖轩仪 李美燕 编辑:翁子茜 2023-01-15 15:40:2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115151332.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陈珉颖 秦楼 视频剪辑 廖轩仪 视频设计 李美燕 长沙报道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殷嘱托。作为湖南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洞庭湖“心脏”的大通湖,近几年的治理成效如何?1月15日下午,在省两会“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副局长关心对此作了深入分享。

近几年,益阳市和大通湖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对症施策,扎实开展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大通湖生态修复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有幸能够一直参与其中,亲眼见证了大通湖的变化。”

在2018年以前,由于长期高密度养殖,大通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湖区原有的沉水植物全部消失,底栖动物和鱼类品种单一,且往年未见有迁徙至湖区的夏、冬候鸟。自2018年开展生态修复后,大湖由原来的“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水草覆盖区域湖水清澈见底,水体透明度最佳时期达到2.6米,大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

近年来,随着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鸟类逐渐增多,大通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发展。

2022年7月,大通湖区对这里水生植被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湖水生植被约有5.1万亩,其中挺水植被约2.7万亩,浮叶植被约0.8万亩,沉水植被约1.6万亩,累计记录到水生植物18种。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螺类等底栖动物和鱼类在大通湖恢复出现,包括原已消失的钳形无齿蚌、背瘤丽蚌等蚌类,部分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了野生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现已记录到底栖动物11种、鱼类30余种。

湖区大量候鸟回归,通过观测累计记录到鸟类50余种,单次数量达10万只。2019年时,有上千只小天鹅首次现身大通湖,此后每年来此越冬的小天鹅数量越来越多,单次数量超过4000只;2021年、2022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青头潜鸭也在大通湖落户;除此之外,水雉、白琵鹭、棉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纷纷在大通湖安家,大通湖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了鸟类天堂。

随着治理的深化,大通湖周边的产业也发生了大转变。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7000多亩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为退养渔民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水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湖治理提供了优质的水草保障,还为其他地区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水草种质资源。目前,大通湖的水草已种到了伟人故里韶山、永州宁远县、常德安乡县等地,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新路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通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大通湖重现了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碧波万顷’的景象。”最后,关心诚挚地邀请大家去大通湖游玩,感受其美!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珉颖 秦楼 廖轩仪 李美燕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45/59/122342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