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陈奥男 实习生 樊令钰 长沙报道
“这幅我创作的《狮啸雄风》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首幅传世湘绣作品;我们有19件作品获得专利,4件作品登上太空;许多外国人都对我们湘绣赞不绝口......”在有着“中国刺绣之乡”美誉的长沙沙坪镇,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负责人江再红正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刺绣作品。而她向我们介绍的这些只是她湘绣生涯中的零光片羽。
江再红正在进行刺绣工作。
始于热爱忠于坚持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长沙市湘绣研究所总工艺师、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负责人......江再红有众多头衔,也印证了她口中的“从小到现在,我从来没干过与湘绣无关的事情”。
出身七代湘绣世家的江再红,从小受传统绣艺的熏陶。起初她只是帮忙拼线、穿针、认颜色,8岁时开始独立绣妈妈画在布料上的花花草草。12岁时,江再红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绣了一幅作品的背面,受到了老师傅的高度赞美,还领到了4.8元的工资。这对刚入门的江再红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当时读初中,一个学期的学费是3.2元,这4.8元的工资不仅能交一个学期的学费,还能补贴家用。”江再红说,当时觉得刺绣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自己喜爱,还可以增加收入。从那时候开始,她便在心里树立一个目标:我要用一辈子来种湘绣这一棵树。
一针一线皆含情
刺绣是一门技术活和细致活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江再红就这样坚持了40多年。
湘绣有73种针法,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内的作品也涵盖了所有的针法。1988年,江再红近距离接触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刺绣,失传千年的湘绣“连珠针”让她下决心要将这项独特的技艺传承下来。经过500多天的钻研,江再红和同事们将珍贵的“连珠针”复制了出来。
湘绣中绣虎采用的是独特的鬅毛针,效果栩栩如生。
有诗人赞美湘绣“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中国刺绣有“湘绣虎”的美誉,江再红介绍,湘绣中绣狮虎采用的是独特的“鬅毛针”,这个针法一头扎进皮肤里,一头蓬松起来,绣出来的狮子老虎生动逼真,毛栩栩如生。“我出国参展时,外国人看到我们用鬅毛针绣出的狮虎总会问我是从哪里弄来的真毛粘上去。”江再红笑着说,每当此时,她便自豪地说这是她们用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全异绣是两面图案完全不同的绣品,这是全异绣作品中的一面图案。
在博物馆众多绣品中,记者看到了几幅两面不同图案的作品,有的一面是狮一面是虎、有的一面是狗一面是猫。江再红解释说这叫“全异绣”,被誉为“魔术般的艺术”。在一块薄如蝉翼的面料上来绣两面完全不一样的图案,在绣一面时要考虑另一面的空间,一针都不能乱,加上使用藏针引线的绝活,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这对艺术家的要求特别苛刻,因为我们的绣线比头发丝还细,在绣的过程中特别磨练耐心。”江再红说,绣出一幅品质高的作品,有时需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晨雾荷花》与《狮啸雄风》这两幅作品,江再红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2008年,《晨雾荷花》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天工艺苑·百花杯”的“金奖”。她在这件作品中使用了多种针法,以达到光与影的平衡,使刺绣呈现出油画的视觉效果。
每一幅作品,从针法、画法和图案元素及寓意,江再红都认真揣摩。每一幅作品,她都倾注了自己的“耐心”与“匠心”。
创新“指尖艺术”向未来延伸
博物馆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对于它们,江再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21年。实际上,从江再红开始复制“连珠针”那刻起,她就有了这个想法。她希望将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湘绣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和创新,听起来像是两个对立的词汇,但在我看来它们可以有效融合。”近年来,江再红带领团队大胆革新,博物馆“95后”馆长常江将现代的设计,包括灯光、电子等与刺绣相结合,通过工艺流程的简化、原材料的创新、取材的创新等,将湘绣产品由“大”变“小”,推出更多受年轻人喜爱的湘绣产品,扩大湘绣客户群体。
同时通过与小初高中及多所院校进行研学、合作交流,培养对湘绣有兴趣、有前沿审美能力和精湛刺绣技艺的学生,为湘绣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传承人。
江再红坦言,目前湘绣发展缺的是产业链人才,急需有设计理念、符合现代审美和现代市场需求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虽然现在有不少高校开设了湘绣专业,但毕业后转行的年轻人占多数。
一幅湘绣作品的背后,是每一位绣艺师时间与精力的双重付出。江再红希望社会能多给予非遗工作者关注和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让他们有更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觉得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是有意义的。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我希望湘绣通过历代艺术家及未来一代的努力,把湘绣传承好。”江再红说,她愿意用一辈子来种湘绣这棵树,让它茁壮成长,让湘绣之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四季常青。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陈奥男 樊令钰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