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连麦县融到万家丨涟源:守底线 抓发展 促振兴 走出新时代涟源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陈纲 2023-03-07 17:26:19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275.png

红网时刻新闻3月7日讯(记者 杨艳 涟源融媒记者 周杰)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一组组有底气、有温度的数据,跃动着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一项项民生承诺传递出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深耕希望田野,助力农民增收。连日来,涟源市乡村振兴局基层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会议实况和新闻。大家纷纷表示,将立足本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以更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9152d2b6c5446d4bc52c5c38f58cc6f.jpg

桥头河镇蔬菜基地。

政策扶持、帮扶兜底、产业振兴、人居环境、基层治理……近年来,涟源市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走好走稳一条新时代涟源乡村振兴之路。当地成立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构建高效有力的领导机构。实行优先保障的投入机制,仅2022年度就累计整合3.5亿元用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持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共选派198支工作队、575名工作队员,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4个示范创建村、148个脱贫村开展帮扶。同时通过动态监测帮扶、精准分类帮扶、持续增收帮扶、兜底保障帮扶等举措,牢牢夯实脱贫攻坚成果。春节期间,涟源市开通了全省首趟农民工赴外省务工“点对点”就业服务专列,财政切块安排600万元,专项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切实把脱贫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岗位。

28ce01e3ef9a47a4b0728408ad6ae6a9.png

涟源市农民工外出务工“返岗专列”。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涟源市按照“政府扶园区——园区带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链条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以湘山茶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以天柱山禽业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以邬辣妈农业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以回春堂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以康麓生物为龙头的生物科技产业、以博盛农业为龙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其中,天柱山禽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功实现全市“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零”的重大突破。

9af32887ae67527528a138969520aa2e_620x-_80.jpg

“秀美屋场”点亮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涟源市于2019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三年来,涟源市精准落子“微治理”,以推动村级小微权力改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开展运用“积分制”考评、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为主要突破口,盘活了乡村振兴的“大棋局”。将“村规民约”作为规范村民行为和实现村民自治的有力抓手,坚持“市乡指导、村级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召开屋场会、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以及在村民微信群发布公告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代表和乡孝贤能意见,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形成了人人遵规守约、共建文明村镇的良好风尚,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民众力量”。涟源市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其中“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模式还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推荐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涟源“屋场会”经验入编《乡村治理的湖南实践》并在全省推广。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系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面对乡亲们的美好生活新期待,今年的乡村振兴如何发力?在涟源,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涟源市持续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以“示范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为主要载体,以点带面推进乡村示范建设。同时,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构建“户分类、村收集、市分拣中心运转回收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推行农户垃圾分类“三次多分法”,让涟源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直观体现。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47/99/124167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