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27日讯(通讯员 杨仁昌)“杨书记,今年我又种了8亩粽叶,前些年种下的12亩粽叶长势好,去年下半年由于天气异常干旱,搭帮政府得力,旱情对粽叶的影响也还不是不大,去年也卖了3万多块钱,我77岁的老人家尽心管护好这些粽叶,我养老就更踏实了。”说这话的是湖南省蓝山县犁头瑶族乡的张六斤。
在蜿蜒曲折进乡的道路上,肉眼可以看到山沟边,一簇簇绿色的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这是该乡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带动特色产业铺就瑶乡产业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一簇簇光泽鲜亮的粽叶长势喜人。
犁头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塔峰镇18公里,东与塔峰镇交界,南与汇源瑶族乡相邻,西与宁远县接壤,北与祠堂圩镇毗连,乡政府驻犁头村。全乡总面积39.3平方公里,林地574公顷,全乡726户3090人瑶族人口1344人占总人口的43.5%,215户100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目前有5户监测户14人,属典型的山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十四五”期间农村工作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如何“破茧成蝶”摆在了现实面前。
党建引领,能人带头,群众跟上。犁头瑶族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高山,一条峡谷向西北开口,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0米左右,最高山峰茶盘坳海拔1040.2米,谷深坡陡。小源水发源于风家山,自东南流向西北,贯穿全境,流入宁远县境内,受制于地势不平、山多地少等因素,当地群众历来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零散种植,广种薄收,产业发展热情不高。为推动产业发展,犁头瑶族乡赓续一心为民的服务情怀,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汇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掀起了返乡的新机遇。毛利坪村黄友祥在外经商多年,生活富足,却始终惦记着家乡的那片山岭,去年底主动请缨回乡成立合作社,承包山岭200亩种植粽叶,采取“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进一步扩宽收入,不仅使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更让脱贫群众心中有底,积极探索,实现增收受益。
村民黄友祥在查看粽叶的长势。
专家上山,授教解惑,群众满意。新屋地村支部书记陈松武脸上总是微微笑。原来,去年该村粽叶叶大质好,全村村民出售粽叶共卖出了近60万元,该村3组村民彭用生山岭边仅5分的“地盘”,光是卖粽叶种苗就有3万多元的收益,真正成了群众口中的“致富叶”。3月30日,县乡村振兴局、林业局和农业农村局邀请湖南省林科院竹类研究所艾文胜所长与来自全县近百人的粽叶种植大户,上午在课堂上学习粽叶的土壤准备、开垦、清理、播种、移栽、定植、施肥、管理、收割、育苗、分解等理论知识,下午在该乡新屋地村召开全县粽叶现场观摩会,该地昼夜温差大、湿润的空气、优质的水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粽叶绝佳的生长环境,专家在现场讲解和答疑种植粽叶的知识,活学活用,群众连连称赞。
湖南省林科院竹类研究所所长艾文胜讲授粽叶种植技术。
湖南省林科院竹类研究所所长艾文胜现场解惑答疑。
因地制宜,齐心助力,群众支持。犁头瑶族乡三面环山造成了不便,但当地党员群众及村干部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始终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阻挡不了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念。该乡犁头村、新屋地村在后盾单位、工作队、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分别积极争取中央衔接资金和壮大村集体资金,两个村先后向上级争取118万元,成立合作社,多次异地取经后,两村共种植了400亩粽叶基地,下一步将以合作社多元化组建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运作方式,提升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同时,该乡的山背村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抓住产业转型的机遇,商会会员杨林等人利用原养鸡场基地引进广东潮州投资商进行养殖牛蛙,来势向好,并已形成初具的规模,目前已投入200余万元。村民贺友明利用闲置房屋和剩余劳动力,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帮扶车间,成立藤椅加工2处,与脱贫户10余人签订劳动合同,月工资平均近2000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群众纷纷支持。
临近乡村到山背村参摩藤椅加工厂基地。
锚定目标不松劲,躬身实干促振兴。相信随着犁头瑶族乡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瑶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会更好。
来源:红网
作者:杨仁昌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