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③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陈杰 编辑:廖浩宇 2023-04-29 23:32:16
时刻新闻
—分享—

全文共5400字,阅读大概需要13分钟。

WechatIMG459.jpeg

编者按:有些读者推测,《围城》中三闾大学校园生活、校园景致,以及周边美好风土人情、美丽山光水色,是以涟源蓝田镇为原型的。改革开放以来,涟源率先燃起民营经济的火种,梁稳根从这里出发,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性人物。当年的县委书记阳花萼,至今仍被涟源人津津乐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摄影 陈杰 涟源报道

“到一个地区投资兴业,企业家最怕的是什么?莫过于新官不理旧事!”

创安防爆董事长易小冬是直言快语之人,他一语道出营商环境的关键。企业自创办来先后经历数届政府主要领导更换,大到转型升级、项目争取、税费减免,小到公交车线路延长,每一届都比前一届更加支持,“我从心底感叹涟源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

易小冬的感慨是涟源营商环境的缩影。梳理涟源40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你会发现一个难能可贵的规律。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一路绿灯呵护焊条厂长成“三一”,还是2003年毅然决然打响国企改制之战,无论是2010年起壮士断腕关停高能耗产业,还是如今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紧盯干部作风顽疾,涟源当地政府与官员都在努力完成一场“自我改革”,也就是今天力倡的“新官理旧账”。

不能不提阳花萼

转观念,用能人,鼓励改制,扶持民企。一位只念了3年书的县委书记,却在自己的任期内,为涟源民营经济发展打下牢固“底子”,该拥有何等魄力和远见。

4月27日,记者在娄底市人大政协机关大院里见到了“传说中的花将军”——阳花萼,除了右耳需要戴助听器,90岁的他身体康健。

1986年,阳花萼力挺梁稳根在涟源茅塘开办特种焊条厂,划地、供电,甚至帮着大家解决家属户口。

“在非常板结的计划经济土壤里,产生市场经济的弱小的树苗,能够存活,能够长大,如果说没有这种环境,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评价。

cae96732bbaa4fbd87b78794da44fb40.jpg

著名作家谭谈称“人生是一部书。我的老朋友花萼的人生,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事实上,阳花萼之于涟源民营经济发展的功劳,并不只是力挺过商业巨子梁稳根。从1980年上任涟源县委书记起,破旧立新、锐意改革,贯穿了他10年的为官从政生涯。

前三年,阳花萼探索的是农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几种责任制形式催生了农业专业户,搞活了农村经济。很快,改革思维复制到了涟源工业。1984年5月21号,在历时20天的学习江浙行后,涟源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正式宣布重点发展工业,提出支持农民经营工副业、放宽审批权等6条措施。

阳花萼逢人就讲,各部门只能开绿灯,不能设障碍,县委错了,就由县委负责。

当时反对的气氛是比较浓的,有人上纲上线地讲阳花萼在这出风头,想得好处。时任涟源代市长刘柏林说,看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处理。阳花萼就是这样的个性。

当年7月底,省里出台发展乡镇企业的十二项经济政策。年底,中央颁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阳花萼趁热策划了一场大游行,披红挂彩表彰120个经济能人。一丈二长的绸子,做一个大红花,带着到蓝田街上游一圈,轰动一时。

“那个滋味,就像在黑暗里得到了光明一样。”曾佑韩是10个万元户中的一个,那一年,他靠偷偷摸摸卖鸡毛掸子,挣了一万五千多块钱。

而关于这场游行,涟源县委常委会记录得更生动:过去批评,现在表扬;以前发逮捕证,现在发光荣证。

就这样,阳花萼带领众人不断解放思维,奠定着一个湘中小城“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基调。在他看来,一时不清误一事,一官不清误一方,“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帽子是随时准备被摘掉的。”

阳花萼展现出来的远见,得到了可喜的回报——国营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涟源撤县建市。到1989年底,涟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10个亿,名列湖南各县市第7,声名鹊起。

而他曾经力挺过的焊条厂,一路领跑涟源民营经济,发展成三一集团,最终成为世界五百强。

2016年9月19日下午,全省贫困县党政正职谈心谈话会在长沙召开。会前,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观看了一部短片——《榜样》。这部短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湖南一批优秀县委书记、县长代表为地方发展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阳花萼位列其中。

固守待援不如闯出围城

以阳花萼、刘柏林为代表的“改革派”,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一直延续到现在。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涟源当地大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涟源的国有集体企业几乎全线崩溃,到1997年底,所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与其“守城待援”,不如“出城突围”。

2003年起,涟源开启国企改制,鼓励民营力量介入,盘活资产。问题错综复杂,转型之痛可想而知。

以回春堂药厂为例,2008年工厂停产,产品滞销,半年多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面对严峻局面,当时的涟源决策层采取果断措施,推动置换股权。2009年1月,药厂改名回春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后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抢抓市场机遇,布局电商业务、推动中药产业链发展。如今的“回春堂”已入驻娄底高新区,成为涟源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排头兵”,这是后话。

就在当地准备大干一场时,“环保账”又来了。

谢学龙可以算是在涟源呆得最久的官员,从2006年到2021年,从涟源市纪委书记到涟源市委书记,整整15个年头。2011年涟源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时,她是市长。“资源饭”吃不饱了,走回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她重任在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治污行动中,全市因关停污染企业,每年减少工业产值20多亿元,税收6000多万元,其中包括关停高能耗企业30多家。年产值达10亿多元、税收3000多万元的原全市第二纳税大户顺鑫钢铁厂赫然在列。

d17fe6ec23e44b74b8d780604038ade6.jpg

涟源湄江风景区

从靠“矿”吃饭,到生态“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再到如今逐步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这场巨变背后,体现着当地市委市政府新官理旧账的决心与勇力。

关停污染企业换回的碧水蓝天,成为了涟源吸引高品质项目的一张闪亮名片。

以成功转型的杨市镇为例,曾受小煤窑困扰的古镇如今已经建成了“青砖白墙黑瓦,绿水青山古宅”的历史文化名镇。家乡美了,涟商返乡投资热情也愈发高涨,企业家刘成回乡投资了一家四星级酒店。

当时通过引进、嫁接,169化工等老牌军工企业脱胎换骨,再焕生机,产值效益成倍增长。处于国际制造业前端的三一集团重返故乡,占地1300亩,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三一涟源工业园再次成为涟源工业的龙头。国产水泥、华润电力特大项目纷纷落户。涟源工业结构,跃上层楼,实现了重新“洗牌”。涟源逐步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点支撑的蜕变,被评为中南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进县市。

带头恪守契约精神

QQ图片20230429214222.jpg

2023年2月,涟源召开“四个双倍增”“十大攻坚行动”暨“转作风、优环境、助攻坚”工作动员大会

经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涟源的政府官员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理清旧账才能“越管越明白”。大家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要事,向问题叫板、让群众叫好,用真情换真心、用汗水破难题、用实干促发展。

盘活涟水明珠小区便是其中典型。

顺鑫钢铁厂关停后,旧址红旗路1号于2011年启动面积高达5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因投资人资金断裂等原因导致楼盘烂尾多年,成为涟源城区的一块“伤疤”。

“在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头等大事面前,再大的问题也必须解决,因为它涉及民心、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等等诸多重要问题。”面对历史遗留的“烫手山芋”,涟源市委书记刘杰、市长邓伟谋高频次调度,高位推动招商重启工作。

2020年到2022年期间,当地多名干部奔波广东、江西、长沙、娄底等地招商引资,最终引来娄底麒瑞置业有限公司。驻点帮扶、清算资产、帮助企业去库存、为居民开通公交车……一系列举措保障着项目建设进行,此举不仅令老百姓满意,企业也同样深受感动。

政府带头恪守契约精神,涟源也给出了最大诚意。

2022年6月22日,在涟源减负办成员单位涟源市科工局的见证下,一笔43.48万元的款项通过中国工商银行转入涟源市家利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原来,2017年,该企业与当地商务局签订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项目,43.48万元属质保尾款。接到企业反映后,涟源减负办立即介入,成功清算。

政府帮扶不遗余力。2022年,涟源相继启动“纾困增效”、万名干部联万企“送解优”行动,共计排查企业10大类2186个困难和问题,已解决问题2142个。2023年1月18日,湖南2022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名单公布,涟源上榜,多项工作受到表扬激励。

一个地方,想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必然离不开一任又一任领导班子赓续接力,把“旧账”理好,本来就是了不起的政绩。

《涟源传》最新热评:

涟源好印象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江飞:

“到一个地区投资兴业,企业家最怕的是什么?莫过于新官不理旧事!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好不好、企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取决于当地政府政策的连续性。”这句话真的说到我们企业老板的心底了。我是一个在涟源本地经营了26年多的小微企业,二十六年多来,见证了涟源的种种变迁,对涟源营商环境的逐步向好还是深有感触的,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举措,让广大企业家有目共睹,也预示着政府的站位从权力型逐步向服务型本位的回归,这个转变如果没有一个有远见而不急功近利、有情怀而不意气用事的领导班子是难以做到的。

娄底市委常委、副市长谢学龙:

说实话,跟尊敬的阳老书记一起被写进《涟源传》,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

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共同奔波,书写出无愧的历史!

在涟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作为决策者、实践者、见证者之一,产业“从地下到地上、从夕阳到朝阳、从黑色到绿色”转型,落后小煤矿关闭淘汰、重污染企业关停转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回想起来,目标路径还是正确的,虽有遗憾,但无悔!

微信图片_20230430175008.jpg

微信图片_20230430115922.jpg

娄底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小辉表示,《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题材选得好,而且又符合主旋律,还原了历史,比较客观真实。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了涟商义利相济、精诚互助、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

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反响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李兵 刘玉先 长沙报道


图片8.png

“涟商注重实干而又目光远大,埋头苦干又富有理想情怀,放手发展,放胆大干,所以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弘扬涟商精神,凝聚涟商力量,共同推进高质量涟源建设。”

自4月27日,红网时刻推出专题报道《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以来,民营经济再度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

图片9.png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贸研究院院李琳表示,系列报道刻画了涟源人不战而商、富而济民的特质、气节和家国情怀。

“在竹木商道的基础上,涟源人走出了一个个商界的名人。他们的成功背后是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更是熔铸着家国情怀的商界传奇。”湖南省数字经济促进会会长黄辉表示,读完《民营经济·涟源传》报道,深深感受到了湘中小城涟源人的无畏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走出大山,到走向大世界,涟源人民始终抱着一个使命感和目标意识,将自己的经商办企的心态升华成了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不仅为自己创造了价值,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这种精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基石。”黄辉表示。

图片10.png


策划:周逸峰

视觉:杨抒怀

本期主笔:杨艳

摄影:陈杰

设计:李美燕

采访团队:杨斌 王义正

相关报道:

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①

民营经济特稿:涟源传②

《涟源传》先导片 | 湖南好人·阳花萼:培育企业家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陈杰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48/63/126134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