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想当“富二代”的恩格斯,走出“舒适圈”去做工人调查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 编辑:宋芳 2023-05-17 12:08:58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今天推出第二篇:

不想当“富二代”的恩格斯,走出“舒适圈”去做工人调查

——“重温经典学调研”系列②

1842年11月,21岁的恩格斯遵父命离开德国,来到当时世界工业中心——英国。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有恩格斯父亲入股的一家棉纺厂,一心想让儿子继承家业的父亲,安排恩格斯到这里学习经商。

但这位资本家少爷,并不甘心当一名“富二代”。来到英国后,他主动走出“舒适圈”,“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全部用来同普通工人交往”,用了2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十几个城市和乡镇,走遍了曼彻斯特每一个工人居住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马克思热情地赞颂“这本书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列宁认为这本书是“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时至今日,蕴含在这部著作中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熠熠生辉,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图片

图片

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为什么要费力劳心地去做工人调查?这得从恩格斯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讲起。

恩格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工厂主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是家中的长子。

恩格斯从小就被父亲严厉管教,一切行为都要按其旨意行事。为了让恩格斯尽快继承家业,他甚至勒令儿子中断学业,到自家公司实习。这让恩格斯年纪轻轻就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时刻处在失业危机、生死边缘的工人产生了同情。同时,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恩格斯萌生了拯救贫苦工人、改变阶级不平等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为深入揭示工人的悲惨命运,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曾多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他的出生地巴门位于乌培河谷,是当时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地方,1839年他曾在乌培河谷开展调查,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记录了工人的非人处境。但他所作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真正揭示工人阶级生存艰难的原因,也不能帮助工人阶级找到摆脱现实困境的真正路径。

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役,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到柏林大学旁听学习,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开展的社会活动。经历了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双重洗礼的恩格斯,此时的理想已经从“拯救贫苦工人”上升到了“促进进步事业”,开始踏上了谋求人类解放的道路。

所以当他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工作,再次目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极端贫困的生存境遇时,便坚定了他同工人阶级交往、专心调查研究工人状况的决心。

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毕生挚爱——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玛丽性格爽朗、热情大方,特别是她那“野蔷薇般的美丽”和“黑亮勇敢的目光”,深深吸引了恩格斯。玛丽从童年起就熟知无产者的困苦,在她的帮助下,恩格斯打破了横亘在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群众之间的障碍,得以深入到工厂、街区,走进了工人住宅区,结交了大量工人朋友,近距离观察到工人生活中的详情细节,获得了关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

图片

“这本书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这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的一段话。

根据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查,恩格斯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在巴门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这部著作的德文第一版于1845年5月出版后,又先后出过一个德文版和两个英文版。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全书20多万字,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4篇序言、导言和正文的11章节内容。正文11个章节分别为:工业无产阶级、大城市、竞争、爱尔兰移民、结果、个别的劳动部门、狭义的工厂工人、其他劳动部门、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

整部著作重点调研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精神道德状况、卫生健康状况等几个方面,对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恶化的事实作了极为深刻的叙述和描绘。

为了解工人的生产状况,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工人的生产环境、使用童工、工资待遇、工作时长、劳动强度、技术设备、就业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发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问题。如作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儿童9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妇女每天要工作18小时。婴儿无人照顾,只好灌麻醉剂让他们安静。

恩格斯还经常去到工人生活的街区,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居住地段、周边设施、建筑风格、房屋布局、面积大小、居住人数、穿着饮食、室内陈设、租金等作了十分细致的考察。他调查发现许多人无家可归,“伦敦有5万人每天早晨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而即使有栖身之所大多条件也相当恶劣,其中在布利斯托尔一次调查了2800个工人家庭,有46%的家庭只有一间屋子;在穿着方面,许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了;在饮食方面,工人们吃的食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

恩格斯还十分关注工人的精神道德状况,他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考察了工人教育设施、教师队伍、文化程度、受教内容、入学比率、宗教信仰、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在智力教育方面,他发现英国的教育设施和人口数目相比少得很不相称,工人阶级可以进的为数不多的日校,只有少数人能去就读;在道德教育方面,工人也遭到统治阶级的摒弃和忽视。由于精神上的空虚,许多工人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烧酒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快乐的泉源,而且一切都似乎在促使工人去接近它”。

工人的卫生健康状况也是恩格斯调研关注的重点,他详细考察了人均寿命、儿童成活率、厕所配置、垃圾处理、排水系统、牲畜饲养、空气流通、疾病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恩格斯在书中写道,在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德里的地面上,消耗着极大氧气”,因为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流行病不断发生,结核病、伤寒、猩红热十分猖獗,由于治疗上存在的困难,工人们只能经受着肉体上的痛苦,“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气力,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因为目睹了工人阶级的种种苦难和悲惨境遇,恩格斯在心底里对工人产生了更为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痛心地写道:“只要亲眼看一下这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看一看他们吃得多么坏,他们被疾病和失业折磨成什么样子,我们面前就会显现出这样一个无助和贫穷的深渊。”但恩格斯并没有止步于这种同情和义愤,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阶级分析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这一罪恶产生的根源,他说“处于这种境况,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阶级都不可能像人一样地思想、感觉和生活……在目前情况下,工人只有仇恨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的尊严”,并最终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决战已经迫近了。”

图片

图片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出版时,有个副标题——“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亲身观察”是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调研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法”,即调查者深入调查对象的生活场景,在实际参与调查对象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恩格斯掌握了大量详实、客观的材料。这个材料的获得主要就来自恩格斯与被调查者长时期的接触和共同生活,正如他在序言《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说:“我想要的不限于和我的课题有关的纯粹抽象的知识,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为了实践这种“亲身观察”的调研方法,恩格斯在英国的21个月里,经常到工人栖身的肮脏的住宅区去,仔细察看工人贫穷困苦的情形。其中,恩格斯对工人的住宅作了极为细致的考察,包括房间的数量、大小、居住人数、布置、家具还有租金和卫生设备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正是这种以“局内人”身份亲身考察、细致入微的精神,使得恩格斯有足够的底气“向英国资产阶级提出挑战:请他们拿出像我所引用的这样可靠的证据,向我指出哪怕是一个对我的整个观点多少有些意义的事实是不确切的。”

其实,在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因为阶级矛盾已经显现,英国资产阶级也委托所谓的调查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恩格斯在翻阅大量已有的调查资料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他说,“这些委员会的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内务部档案架上的废纸堆里。”为什么这些长篇大论的调查只能沉睡在废纸堆里?那是因为这类调查都是受资产阶级委托的,其特定的调查目的以及调查后数据的选择性,使得调查者常常以价值中立为由,只把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当作无关大局的个别现象,只是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改良建议,最终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

而恩格斯截然不同,出身于纺织工厂主家庭的他,既没有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审视工人的状况,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无价值立场的旁观者,而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上,去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思考他们的现实困境和斗争问题。“事实无价值则盲,价值无事实则空”,正因为恩格斯的整个调查贯穿着鲜明的价值立场,才对工人阶级的状况作了“最尖锐、最露骨”的揭露,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罪恶性作了“最无情、最彻底”的批判。

今年距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178年,“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真实”,翻开这本书,这个百多年前的论断仍然让人深为认同。作为无产阶级最早的经典调查报告,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除了要向经典致敬、向伟人致敬,最重要的是要学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方法,学习恩格斯的果敢和赤诚,继承和发扬他“亲身观察”的实践态度和求真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相关链接:马克思设计的这份调查表,何以成为“武器”和“号角”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