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是母亲节。在社工领域,有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是自己孩子的妈妈,同时也照顾、关爱着其他更多孩子,她们通常被称作“社工妈妈”。
社工妈妈是常年跟孩子打交道的一群人,“母亲”于她们而言,不仅是一个家庭角色,更是一种社会职业。如何扮演好社工妈妈这一社会性角色?她们与孩子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暖心故事?5月12日,记者在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见到了3位社工妈妈,聆听她们的故事。
“暖心妈妈”黄和梅:一声“妈妈”给予前行的力量
“妈妈!社工妈妈!”每每听到孩子们下意识叫自己“妈妈”,黄和梅心头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对她来说,一声声“社工妈妈”,是爱的呼唤,给予她前行的力量。
黄和梅在长沙市暖心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做社工已有5年,负责失母儿童关爱项目。她所接触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缺少母亲陪伴和母爱关怀。
小龙第一次见到黄和梅时,他和妹妹都怯生生的,一个躲在门后,一个躲在柜子里。小龙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兄妹俩的生活起居无人照料。那天起,黄和梅和志愿者时常到小龙家里,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还带小龙踢足球。渐渐地,小龙变得开朗起来。
一次夏令营活动,当看到小龙主动与同龄孩子做游戏,与志愿者们拥抱时,黄和梅打心眼里欣慰、自豪。“孩子能在我们的帮助下,有一个快乐童年,这就是做社工妈妈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为避免给这群孩子贴上负面标签,黄和梅和同事称他们为“心崽”。“心崽,意思是被放在心上的宝贝,这个称呼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被人疼爱的,不是孤零零的小草。”
5年来,黄和梅入户走访,对接社会资源,组织小组活动,为“心崽”们筑起快乐成长的城堡。
“知心妈妈”王玲:
用心理学制服情绪“小怪兽”
王玲是长沙市心家园公益人服务中心的社工妈妈,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社工妈妈这个称呼意味着双重责任。”她解释道,“既要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又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借助社会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小朋友们这周观察到了哪些生活中的心理学?有没有人用大白话分享一下?”在每周二的大白话心理课堂上,王玲和同事会鼓励孩子们用“童言童语”讲述自己发现或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她也会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课堂,亲子共读儿童绘本。
“情绪是个小怪兽,我们一起打怪升级好不好?”在王玲的课堂上,孩子和家长一起讨论、讲故事、做游戏,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心理学原理,既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情绪问题,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王玲说,做社工十多年,最触动的瞬间,就是收到感谢的那一刻。上周,她收到了一位老人发来的消息:在社工和志愿者的辅导下,我们的小朋友成长很好,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交意识和自学能力。感谢全体社工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你们辛苦了!
“得知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特别满足。”
“自然妈妈”熊伟:在大自然中解放孩子们的天性
“有的人叫水母、西米,我叫西红柿。”社工妈妈熊伟告诉记者,在湖湘自然科普中心,每位社工都有一个取自动植物名的“自然名”。她们或许记不清彼此的真实姓名,却绝不会忘记对方的自然名。“用自然名代替真实姓名,能让参与活动的每个人卸下心防,沉浸式体验自然的美好。”
在刚刚过去的谷雨节气活动中,熊伟带着孩子们在湖南图书馆观察花草、了解小昆虫的习性。正在进行的立夏节气活动中,熊伟和同事带着孩子体验节气习俗,比如立夏时节挂蛋兜、斗蛋、称体重等。
“有的家长觉得脏、有虫子、不干净,让孩子远离自然。但我觉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解放孩子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和大自然玩起来。”生活中,熊伟会带自己的孩子观察蝉蜕,记录一只鸟的飞行。她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游乐场。
熊伟所在的湖湘自然科普中心正计划培养1000名带孩子亲近自然的社工妈妈,目前已开展了9期公益培训,每期均有百余人参加,为更多孩子创造观察、亲近和融入大自然的机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欣然 王怡瑾
编辑: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