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缪斯设计奖”开奖,湖南一座小城的中学图书馆,从全球108个国家及地区63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银奖。这就是醴陵一中图书馆。这座图书馆藏身于醴陵一中青云山上,也被称为“树林图书馆”。它与山上的古树、历史建筑融为一体。为了保护古树,图书馆的大厅开了很多洞,让古树能够穿过存活。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了树林。
这座中学图书馆凭什么迷倒了世界,要从被醴陵人视为“文脉渊薮”的青云山谈起。
醴陵一中图书馆,为了让古树存活,开了很多洞。醴陵一中供图
与自然建立“君子之交”
设计这座“树林图书馆”的人叫张宏儒,他也是一位从醴陵一中走出来的建筑师。巧合的是,他曾在上学期间给当时刚刚建成的老图书馆画过一幅钢笔画,还被挂在图书馆的入口。后来,他成为醴陵一中第一个攻读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30多年后,他在图书馆的原址上扩建了新的图书馆。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张想”上感叹,这是他做过的最小的项目,却是最用心的。接到邀约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带着团队爬上青云山。上学期间他就对这座山倾慕不已,尤其是山上郁郁葱葱的古树群落,遮阳蔽日,犹如青云盖顶,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的青春岁月。他在规划之初,就把这些树作为青云山的主角,带人测量了树高,树的胸围、足围,他希望这栋建筑能够与自然建立君子之交,向山上的历史建筑致敬。
醴陵一中图书馆,获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
他把以前的宿舍楼拆掉,保留老图书馆,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挖开老图书馆的外墙,让它看起来像一个大书架。楼体展开的东面与山林形成一个“峡谷”,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对话的“场”。成弧形展开的宽阔雨棚上,开着几个圆形和三角形的洞口,三棵大树穿洞而上,从这些树下走进图书馆,感觉非常奇妙。整个大楼没有“正门”,这是网络思维的建筑学诠释:你可以从任何地方(方向)进入一个网站,它不会有一个堂皇的正门板着脸对着你。张宏儒希望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份自在与轻松。
大厅为两棵大树围成的一个玻璃小院,犹如古代的天井,既可以为图书馆通风,又能收纳雨水,汇入山下的醴陵古迹——瑞渌池。地板则采用强化混凝土新技术,硬度堪比花岗石,嵌入的却是醴陵瓷厂的白色废瓷颗粒,仿佛天光云影,化腐朽为神奇。
瑞渌池上的曲折的走廊。
最妙的是,新建图书馆融合了青云山历史建筑群的整体风格,虽然是新落成的现代建筑,却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让人步履其间,一点都不感到突兀。对于建筑师张宏儒来说,青云山就是他的缪斯,就像对于大多数醴陵人来说,青云山是他们的文教圣地。醴陵的千年文脉,百年学府从此发端。
朱熹、张栻在青云山会面
醴陵有个“两山文化”,城郊西山,城中青云山。西山下有渌江书院,是醴陵千年文脉所在。但熟知醴陵历史的人都知道,渌江书院以前在青云山,道光年间醴陵知县陈兴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到了西山。
而在此前,自开设科举制度以来,青云山都是历代县学宫所在地,现在是醴陵一中所在地,庚续着醴陵的文脉。漫步在青云山上,可以看到梯云阁、青云亭、瑞渌池、遵道楼、崇本楼,是醴陵文脉的千年足迹。
梯云阁位于青云山最高处,也有醴陵的“天心阁”之称。站在阁上可以远眺渌江,近看县城,是醴陵人登高眺远的好去处。它的修建与醴陵人的科举不兴有关。
遵道楼,由美国人按照耶鲁大学教学楼样式设计。
南宋绍熙到嘉定年间,醴陵的学风虽盛,然而科举不顺,三十年间没有人考中,人们就把原因归咎于青云山下的文庙地势太低。当时的知县刘君存采纳众议在山顶修建了梯云阁,希望此阁能够帮助醴陵的学子们平步青云,登科及第。幸运的是,梯云阁建成后没几年,县里就有多人中举,从此人们把此阁视为斯文发祥地,倍加爱护。民国时期,章炳麟、蔡元培都曾来梯云阁游览。现在伫立在山顶的梯云阁是2001年重建的,重檐飞角,上盖橘色琉璃瓦,入口处有对联“斯文一脉,厥盛千年”,这是青云山的真实写照。
梯云阁下是青云亭,亭下现在是醴陵一中小操场,以前是朱子祠所在地,为了纪念张栻与朱熹在醴陵的会面。朱熹曾两次来醴陵,青云山下的县学宫是他思考辩诘的地方。据醴陵一中83届校友丁文平回忆,他在校园里读书时,每次去食堂窗口打饭,总站在一块方正的石头上,踮起脚跟才能将手伸进窗口。后来才知道,当年的那块垫脚石,居然是朱熹的石刻像。而且《辞海》中“朱熹”条目所选用的朱熹画像就是这石刻像。
瑞渌池是醴陵古八景之一,也是青云山上醴陵文教事业的一个见证。这个修建于南宋初年的小池,因为从泉眼中喷涌而出的泉水呈绿色,可以写字,被人视为祥瑞。泉水的盈亏则预示着醴陵文气的盛衰,所以就叫“瑞渌池”。现在看到的瑞渌池是重建的,原来的泉眼淤塞了,现在的瑞渌池与原泉眼相通,水也是绿色的。我在现场探访时,有一回廊曲径通幽,回廊上建亭,亭下是碧绿的池水,非常幽静。瑞渌池周围是一面面碑刻,鼓励学子,刻苦求知。
美式建筑遵道楼号称中国版“小耶鲁”
在青云山徐步前行,眼前的古树群落遮下荫凉,很多树龄已超150年,其中不乏秋天极具观赏性的银杏。在巨大的树冠层下,一排排教学楼也显得不那么拥挤了,这一片绿幕成了醴陵城中极为可贵的存在。它心怀悲悯,俯瞰苍生,阅尽天下。
近代以来,在青云山上,不同于传统学宫的美式建筑开始出现,它们拉开了醴陵近现代教育的大幕。
1906年,美国基督教会传入醴陵并在青云山上开设新学,现在耸立在青云山上的遵道楼、崇本楼,就是当年教会置办的遵道中学的办公楼和牧师公寓。这两栋建筑耸立在古树环绕的青云山上,身姿挺拔。周围的树冠硕大,在红色的山墙上投下绿影。
瑞渌池凉亭。
遵道楼占地最大,是当年美国人按照耶鲁大学教学楼的样子修建的,号称中国版“小耶鲁”。宽敞的三面回廊,弧状拱形卷顶门窗,半地下式弧状拱基脚,红色外墙,无不透露着它的美式基因,但在细节处理上又处处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例如房顶开有天井,屋檐用瓦当修饰,是一栋中西结合式建筑,也代表着新式教育的破立与融合。
崇本楼稍显局促,它的建筑风格与遵道楼大同小异。建筑周围被银杏与樟树包围,仅容一楼栖身其下,居住起来非常舒适。它曾是遵道中学美籍牧师孙德山、范礼门的住所,时人称为“孙宅”。1950年2月,陈明仁将军率部起义后部队移驻醴陵,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现在这栋楼是醴陵一中的校史馆,门前的槭树伸到回廊内,抬头就是碧绿的银杏,到了秋天这里将是一片金黄色的童话世界。
从醴陵县学宫、渌江书院到醴陵县第一中学(1951年县立中学、遵道中学、私立湘东中学三校合并成立),千百年来,醴陵文教在青云山上薪火相传,青云山下人才辈出。既有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一批革命志士、爱国将领,也有彭道儒、阳名珠、张泽明、李铎等一批科学巨匠、文化精英。醴陵一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质量一直居株洲前列。
这座大隐隐于市的城中之山,铸造了醴陵人的风骨,陶冶了醴陵人的精神,记录了醴陵人的青春岁月。它既古老,又年轻,为满城故事的醴陵传续斯文,写下一段段文化传奇。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