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黄
“长株潭一体化”一直是湖南的热词。就拿最近来说,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就长株潭一体化召开新闻发布会。10月12日,三市市场监管部门召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标准化合作推进会。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省绿色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解龙就长株潭一体化专门撰文,解读了“一体化”问题,针对有人“建议长株潭三市合并”等观点,作了深入剖析。
长株潭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抉择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十四五”以来,长株潭一体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长沙市雨花大道湘府路至绕城高速段正式通车后,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今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省计划》);今年9月,《长沙市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市计划》)印发,构成了这一轮三市一体化发展的“三部曲”。
今天的长株潭一体化,既是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持续与深化,更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抉择。
▲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就长株潭一体化召开新闻发布会。
省市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是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省际区际竞争发展的主要内容。
就长株潭一体化,《省计划》《市计划》均聚焦“四大行动”——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行动,均提出重点推进18项具体举措。
《省计划》提出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包括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750万,千亿产业集群总数突破15个,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圈”等等。这些指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程度与成效的基本内容。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人在机车事业部生产车间忙碌。 (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省计划》首先在产业与科技两方面进行了协同部署。
产业方面,引导差异化布局。比如长沙,持续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国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等。株洲,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壮大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家级产业集群等。湘潭,推动精品钢材及新材料、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等。
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存在同质发展倾向,这次省市两级“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发展定位上越来越科学,三市产业关联度和供应链、创新链等方面的协作越来越紧密。
▲比亚迪长沙基地总装车间,工人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忙碌。(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科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
一是从整体内生力量的角度,培育和壮大长株潭一体化的科技导向与支撑力量,比如《省计划》提出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注重培育与激发专业性内生力量,比如重点推进“四大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三是注重强化与激发关键点内生力量,比如启动湖南大学科创港等项目,更好构筑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体系。
▲湘潭市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5G技术助力特色种植。(图片来源:新华社)
省市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是聚焦崛起的强大力量。
区域竞争发展已进入以城市(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等)为主要载体的“极化”阶段,这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也是大势所趋。
一是发展的“三年”时间聚集。关注省、市“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界定及其时代背景非常重要。未来三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后三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步阶段的三年——说明这三年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要紧紧抓住这三年的关键时间,全方位、大力度培育与激发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
二是发展的“极化”区域聚集。现代经济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呈现集群集聚集团化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这种“集”的发展方式,能够最有效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克服个体化的不足。
响应国家规划,长株潭应立足于“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这一战略定位,将“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核心融合起来,赢得机遇,创造特色,形成优势。
湘鄂皖三省一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正瞄准国家“第五增长极”目标,积蓄崛起力量。在湘鄂皖三省一体“第五增长极”的大“三足鼎立”中,湖南如果未能壮大主力军,就可能会成为“软足”“短足”甚至“跛足”。而湖南在“第五增长极”中的地位,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长株潭这个小“三足鼎立”。
▲10月11日,长江湖南段的一处码头,绿色环保船在用流体装卸臂装卸物料。(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为了增强长株潭“三足”的“鼎立”力量,《省计划》进行了更加具体的“极化定位”,包括提升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带动力;支持宁乡高新区、醴陵经开区、湘潭天易经开区等园区提升对主导产业的配套能力等,推动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极化”聚集发展。
避免走入“行政一体化”的误区,要有培育和激发内生力量的长远谋划。
就目前来看,持续深化长株潭三市一体化与三市竞争关系的认识,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体化进程中、结构中的三市竞争力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们必须理性而科学地评估长株潭“一体化竞争力”与一体化结构中的“三市间竞争力”。
长期以来,长株潭三市并存,一定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三市完全一体化,即从各个方面都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体制上的行政主体,就一定能催生“大的竞争力”。事实上,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三市并立则拥有“活的竞争力”。
要知道,三市完全合并的成本与困难都可能是巨大的、深层的和复杂的。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优势是唯一的和独特的,在经济发展体量与行政和文化的影响力上,三市之间,客观上难以“平起平坐”,是典型的“1+2”结构。
对于三市并存所具有的竞争力问题,长期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看到较多的是,不少人指出“三市并存”的各种问题与弊端,仿佛湖南的发展如果一旦实现制度上三市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城市,就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主体优势(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竞争力。
而根据省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三市一体化进入快车道,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加强行政一体化的前期阶段“准备”。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市”是一体化的前提,“一体化”不是追求三市行政组织与行政制度上的合并式的一体化,有必要加强三市并存的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湘潭盘龙大观园国庆假期花海景观。(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产业经济学中,一家独大,往往导致内生性激励机制下降,活力弱化。寡头竞争是一种比较优势,也是竞争的客观产物。要看到,长株潭三市长期以来各自积蓄着快速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是一种内生力量。
发掘这种内生力量的主要途径,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又要激发两种内生力量。
一是长期以来各自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化内生力量。二是三市一体化程度提高形成的体系化力量,即“1+1+1>3”的力量,这是群体性内生力量。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要着力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避免“双有”矛盾。
在一般意义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中,长株潭的结构与关系有着极其特殊的一面,即长株潭三市之间的“有为政府”不是单一行政区域结构,而是“三位一体”的平行行政组织,这个“三位一体”形成了与“有效市场”竞争共生的“政府竞争”。
有人认为,行政上“三市分立”构成了长株潭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制度约束”,从而提出“行政一体化”主张。
但我们难以从事实上和逻辑上找到多少“非行政一体化(平行行政主体多元化)的障碍”,而是相反,这种“三市一体”的城市群或都市圈结构和相互关系,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也许正是这种“三市分立”形成的“政府竞争”,构成了三市政府间“有为政府”建设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的特色内容,促进了“有效市场”作用的扩大与深化,给“三市一体”的城市群、都市圈注入了独特的竞争活力。
▲长株潭城际铁路,一辆列车驶出先锋站。(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要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种“三市一体”的独特结构所产生的竞争力与活力,是不可多得和极其重要的优势,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激活。
在有效市场建设方面,各类要素的流通便捷性效率至关重要,包括信息数据要素、资本要素、有形的生产要素、人员人才要素、制度与政策要素等。制度与政策的“优惠竞争”,要明确三市一体化的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率,增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双有效应”。
在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将促进“双有”协同和避免“双有”矛盾作为“有为政府”的重要责任,树立“双有”不可分割分离的意识,以提高“双有”协同度作为工作任务。
为此,建立“三市有为政府”的工作机制与评价机制就特别重要,要突出长株潭一体化的“三市政府”结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政府“放管服”。
在体制机制、行为方式与工作成效等方面,建立运行有效的一体化合作体系,消除公平化与均等化的差异,提高政府“有为”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战略性,建立科学指导引导促进模型,建立一体化推进的监测评价指标与机制,及时发现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关注“高质量一体化”是哪些非技术性的“卡脖子”问题和“中梗阻”现象,推进整体的系统性功能提升与协同调节机制的健全与强化,提高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等,为长株潭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有为政府”的内生动力。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解龙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