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风雨廊桥,已有上百年历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益阳报道
欧阳宗祠内,“马渡调查”故事在墙上陈列和展示,娓娓道来,让来客有历史看、有故事听、有启发回;百年风雨廊桥上,游客们品尝安化“九小碟”美食,大口喝擂茶;一片片橙子园内,金黄灿烂满枝头……10月22日,第四届“湘”当自觉自信自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乡村振兴阔步行”全国网络媒体看湖南,走进距离安化县城18公里的东坪镇马渡村,感受火红的红色文旅,蓬勃的发展动能。
旧址新展引人入胜
马渡村,曾是茶马古道安化至桃源的一个重要驿站,历经百年沧桑的马渡风雨廊桥,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马渡村,错落有致的楼房之间,一座百年祠堂—欧阳宗祠映入眼帘。斑驳古朴的青砖,干净整齐的院落,这里是“马渡调查”旧址。
走进“马渡调查”旧址。
62年前,一支中央调查组来到这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经过缜密调查和研究,为党中央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马渡村因此闻名全国。
追寻当年的红色记忆,让红色文化旧址可亲可感。去年以来,马渡村积极挖掘“马渡调查”历史文化,广泛收集史实资料,于今年7月在“马渡调查”旧址推出陈列展。
展览秉持“历史视角、讲好故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原则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马渡调查”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中央调查组调查期间,如何依靠群众、发现问题、抽丝剥茧,最后揭开粮食生产数据造假的盖子;第三部分是中央调查组主要负责人于光远与马渡的情缘;第四部分以调查小故事,小切口反映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和对当下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党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是哪年?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一张张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通过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对“马渡调查”那段历史有了全面、深入了解。
“‘马渡调查’旧址新展亮相以来,每天有数以百计的游客走进这里,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开展调查研究时的方式方法,接受思想洗礼。”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廖建毅说。
丰富、翔实的史料、资料来之不易。
由于年代久远,对马渡调查的历史挖掘十分困难,实物缺乏、留存的文字资料也十分有限。
事在人为。廖建毅介绍,湖南日报社驻马渡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与安化县委党校教师一道,在长沙、益阳等地,联系国家博物馆、拜访亲历者,拍下了口述历史视频,并整理成文字,搜集实物资料,获得了多件文物和珍贵的旧报纸。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把传统文物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安化县委党校副校长蒋吉军表示,“马渡调查”旧址是1961年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年”的生动缩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受洗礼的机会。通过现场考察和专题讲解,将进一步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品格。
现场看擂茶技艺展示。
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红色旅游深得人心、红色教育深入人心、红色精神刻骨铭心。”10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网络媒体的60多名记者编辑走访马渡村,人民网记者杨国强对此次活动印象深刻。他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能带给各地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旅体验,也为马渡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当天,正在“马渡调查”旧址附近摆摊的村民刘腊菊看到游客来了,积极向游客推介自家的山里板栗、白辣椒、干红辣椒、红薯粉等。“这红辣椒好,我要两包。”“板栗我要一包。”生意不错,她笑得合不拢嘴。
“红色文化旅游直接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湖南十园十美负责人陈众喜告诉记者,公司运营的马渡村产业园通过观光、娱乐、餐饮、购物等多种形式,根据游客的喜好专注生产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远高于传统农业收人,营收在过去的两倍以上,目前正在马渡村招收服务员等岗位,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
如今,该田园综合体正以红色文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创新增收模式,将红色文化旅游与自然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推出新颖有趣的农事项目和亲子旅游项目,在提升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红色资源优势向红色发展动能的转化。
红旅融合日益紧密,“红色+”产业效应持续放大。
橙子产业园、粮仓、烧烤小广场、产业大道、生态停车场,加上“马渡调查”旧址、风雨廊桥,一个历史沉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景点日渐进入人们视线。“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宗事品茗读书”,该村一品牌黑茶展销厅内,这幅对联引入注目。在马渡,一边喝茶一边思考,甘洌回味,心清目明。
“马渡村群众如今有了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在深厚红色文化的滋养下,马渡村红色文旅正蓬勃兴起,乡村振兴正在大步向前。”安化县东坪镇党委副书记周栋说。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