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代豕尊:见证湘潭精神“富矿”的“三千岁”丨博物馆里的湖南⑦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编辑:高芹 2023-10-09 10:06:12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文案:张俊 文建美 实习生 罗定康 苏茜 设计:赵冰 成静岚 周颖 毛雨浓

这里,是湘潭市博物馆,一个让湘潭人回眸千万年的地方。

在这里,湘潭人常在寻根问祖、追溯历史中沉思过往,也常在发掘历史、汲取精神中面向未来。

在这里,与文物默然相视间,听到的,有人们小声的惊叹声,更有孩子们喋喋不休的“十万个为什么”。

当展厅归于寂静,隐约间,似乎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

我和我的朋友们

我叫豕尊,因为长得像野猪,人们也叫我猪尊。听专家说,我是祭祀用的盛酒器,古人拿我充当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以祈求神灵降福。

高40厘米、长72厘米,虽然我的身材不算魁梧,但我由青铜铸造而成,“空腹”体重就达30多公斤,在装满13公升酒后,一个人很难搬动我。

于是,人们在我的肘部前后各留有一圆形管孔,经过腹部,直通另一肘部,可以穿系绳索,便于搬运。

图片

▲收藏于湘潭市博物馆的豕尊(复制件)。

我身上有大面积鳞甲纹装饰,前后肘部也饰有夔龙纹,这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人们常用的纹饰。

“凤鸟立于背,鳞甲纹于身,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这件如战场上的勇士般威武霸气的猪形青铜器,是来自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豕尊……”你看,解说员姐姐又在夸我威武帅气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不知道我被尘封了多少个春秋。当耳边没有了战马嘶鸣,也没有了炮火隆隆,隔着厚重的泥土,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听见机器的轰鸣,听见人们轻快的脚步声……

直到40多年前,一把锄头让我重见天日。

1981年初,正忙着盖新房的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生产队社员朱桂武,在平整新房地基时无意中挖到了我。后来,文物部门确定我为“商代猪尊”。

由于当时身裹细沙土,经省、市考古专家调查核实推断,我是被人“窖藏”的。没有人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孪生兄弟,但我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件获得“重生”的豕尊。

湘潭市博物馆是我的新家。2015年来到这里后,我认识了来自不同朝代的一万多个朋友。

图片

▲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

在这里,我虽贵为“三千岁”,但相比隔壁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我就是个小小孩。自2002年在湘乡市农科所砖厂工地被发现后,这个形似被啃过的“大馒头”,将湘潭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20万至40万年前。

图片

▲战国时代的浮雕式变形蟠螭纹附耳浴缶。

在我对面,有酒器、有乐器、有食物容器……那些都是和我年岁相近的青铜器兄弟姐妹们。

图片

▲汉魏时期的陶制饮食器皿。

另一边,密密麻麻摆放着的,是汉魏时期的饮食器皿,是千年前湘潭饮食文化的见证者。

图片

▲“湘乡窑”场景还原。

“湘乡窑”场景还原的旁边,是大量釉色丰富、技艺娴熟的本地陶器,它们都出自“湘乡窑”。

图片

▲元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国家一级文物)。

趟过历史的长河,我和我的朋友们相聚于此,为湘潭的历史溯源提供佐证,为人们读懂湘潭提供依据。

我们见到的“金湘潭”

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我是否出生于湘潭;更不知道,我为何孤零零地被“窖藏”在九华船形山。

但隐约听人说过,我应该是因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来到湘潭的,就像我对面的“旅父甲”铜尊,被认为是西周时期从中原地区来到湘江流域的。

图片

▲湘潭市博物馆。

在我出生的商周时期,湘潭境内为荆楚之地,在“百越文化”影响下,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地区。因为猪、牛、羊等,都是古人财富的象征,当时的人把我铸造成猪形,既是对财富的向往,也是商业繁荣的象征。

在我的新家,青瓷罐、青瓷印花高足盘、长柄铜熨斗、铜鸭嘴鐎壶……大量来自唐代的伙伴们,见证了湘潭曾是江南地区军事重镇和商贸、文化中心的历史。

图片

▲博物馆里明清时期湘潭城模拟沙盘。

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古来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成就了明清时期商贾繁荣的“金湘潭”。

“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湘潭依托窑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联南接北、承东启西,逐步发展为中南地区水路大港湾、陆路大通道。”听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说,清中叶以后,湘潭城自窑湾起,常见“万商云集、千帆林立”的商业盛景。

图片

▲博物馆里的模拟街景。

而在嘉庆《湖南省志》中,也记载了湘潭商业繁华的情形:“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繁盛实为湘省第一。”

王闿运在光绪《湘潭县志》中描写得更加细腻,“(总市)人摩肩,夫担争,行者不遑趾,居者不暇餐……言贸货者,码头、口岸、装口,举世无比。”

对于窑湾,他还曾留下“自石嘴以下坊室三重,工商十里,笙歌砧杵,昼夜喧阗”的记载,并说“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几二十二里,蔚为都会”。

图片

▲计量粮食的乾隆官斛。

听人们讲,当时的“金湘潭”,几乎囊括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天下的“药都”。民间有“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的说法,让我感觉这座城市老厉害了!

图片

▲矗立于湘江之滨的万楼。

历史洪流中,湘潭很多古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万楼,虽在四百多年间经历了6次重建,今天依然屹立在湘江之滨,历经风雨,成为湘潭人渴望与城同兴的“文化地标”,“万楼兴 湘潭兴”的古谚传唱至今。

我们见证的精神“富矿”

尽管我蜗居博物馆,但在一起的朋友们有10301个,大家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历史脉络。

从20万年前,原始人在这里用“砍砸器”凿开洪荒,到楚人与越人共同开拓;从汉魏时期建立湘南县初肇基业,到唐宋时期迁移县治发展经济;从宋代湖湘之学兴起,到明清时期成为“天下第一壮县”的“金湘潭”……湘潭人在这方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也展示了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精神“富矿”。

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曾国藩,文能从政,武能治军,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威名,也给后世留下“困而知,勉而行”的精神营养。

仅读半年私塾的齐白石,从乡村木匠,到艺术大师,再到世界文化名人,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缔造了艺术世界的不朽传奇。

图片

▲比肩继踵的韶山毛泽东广场。(摄影:莫正德)

独特的精神“富矿”,让这座全省面积最小的地市浸染出鲜红的底色。

我要自豪地告诉你们,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孕育了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了开国元帅彭德怀以及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带着信念如磐的红色精神,成为了建党、建军、建国伟业中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国史册上创下了丰功伟绩。

听人说,单是以韶山为中心的4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涌现出14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呢。

或许,你们未曾经历的事有些久远,但我从过往人们的谈论中发现,湘潭人“闯”与“创”的精神特质,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从来博物馆参观的湘潭人交谈中,我听到的,既有“航天英雄”汤洪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有“时代楷模”万步炎“下五洋捉鳖”的壮举。

图片

▲万步炎团队研发的“海牛Ⅱ号”。

在精神“富矿”的加持下,如今,湘潭人开拓创新,正让这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在我的“老家”九华,当年的穷乡僻壤和泥泞小道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座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厂房、一条条车水马龙的宽阔大道……一个国家级园区早已崛起。

红色韶山、绿心昭山、时尚万楼、古朴窑湾……已经成为人们的“诗和远方”。便捷的交通,也让湘潭再一次插上腾飞的翅膀,湘潭市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贸易往来,商贸远超当年盛景。

当下,百折不挠的湘潭人凭借一股子韧劲,在不断锤炼自身本领,抢占发展机遇。

作为一件文物,我邀请你们一道,各司其职,共同发掘这座精神“富矿”的价值。假以时日,一幅现代“金湘潭”的盛况,必将再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54/91/131205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