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再获“国字号”荣誉,湘西这个村是如何让村民站“C位”的?

来源:红网 作者:向力 编辑:徐丹 2023-11-10 17:35:40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广大农村,村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如何打通乡村善治“末梢神经”,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一直是重大课题。

前不久,湘西州保靖县复兴镇甘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这是该村继上半年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后,再获“国字号”荣誉。这个村让村民妥妥地站到了“C位”,有效解决了谁当“主人翁”的问题。

甘溪村到底有怎样的“治理密码”?一起探寻,或许能为其他村庄的治理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考。

图片

美丽的保靖县复兴镇甘溪村。

自治:让村民说了算

“以前,在我们村开个会,喊破喉咙都是空的。现在村部有什么号召,那是一呼百应!”甘溪村老党员张声钧举例,2021年底,当时拓宽村口连接村部的主干道时,大家都纷纷让出自家的部分庭院和偏房,没要一分钱征收款。

甘溪村有37个姓氏聚居,土家族、苗族、汉族各占三分之一。以前,该村村情复杂,群众意见大,谁也不服谁,工作很难开展。加之集体经济是空壳,曾一度被上级列为软弱涣散村、最难治理村。

是什么力量让甘溪村有如此改变?

图片

甘溪村村庄治理公示栏。

2021年5月,湖南省委组织部工作队进驻甘溪村。工作组进驻后,迅速就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各项工作,组织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到省内外先进村实地考察,足迹遍布10余个市县、30余个村庄。

半年间,大家在对比中学经验、找差距、理思路,并探索总结出“一核五共”治理模式——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积极参与、自觉自治的理念逐渐化入村民内心。

甘溪村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村规民约“约什么”“怎么约”?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先后采取入户访谈、院坝会、线上收集等方式,广泛吸纳意见,让村民自己定规矩,最终提交全体村民大会进行审议表决,真正体现全体村民的共同意愿。

图片

甘溪村村规民约。

甘溪村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将全体村民大会通过的村规民约“红十条”和“蓝十条”张贴在每家的门口,也立在村民的心头。

在乡村治理方面,甘溪村还进行了很多探索。

比如,推行了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制组织架构。即“片—组—邻”联动,全村划分为4个片区,由4名村“两委”成员任片长,4名片长联系10名村民小组长、10名村民小组长联系28名邻长、28名邻长联系全村448户村民,建立健全问题“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闭环运行机制,实现村域事务无盲区。

还比如,将全体村民纳入积分制管理,围绕爱心、公心、孝心、责任心等方面设置积分,定期评议并公布村民积分情况,并把积分作为评先评优、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

图片

甘溪村“两委”成员上门调解矛盾纠纷。

用“一次次踏入群众门槛”,实现“一步步走进群众心坎”,建立起村民自治的相关机制,让村民从过去“站着看”“要我干”到现在的“我要干”“一起干”,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乡村到底怎么治理?不仅甘溪村,很多地方都在探索。

湖南曾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鼓励各地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激发乡村创造活力。

近年来,湖南涌现了一批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比如,耒阳市“湾村明白人”治理模式,汨罗市汨罗镇瞭家山“一梁五柱”模式,分别成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乡村振兴最终要‘振兴’的,其实是人。”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陆福兴说,村民参与的程度越深,分享成果时的获得感就会越浓。被激活升级的“乡村主人”越多,乡村持续振兴的稳定性就越高。

集体经济:全体农户入股分红

今年一开年,甘溪村60岁的村民段周云领到了近3万元的劳务分红,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甘溪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甘溪红农业发展公司、甘溪红劳务服务公司,推进产业发展,施工队、种植队、运输队,紧跟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保靖县首个全体农户参与、利益联结共享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就诞生在甘溪村。其中,包谷粑农家乐成为甘溪村第一家“股份制”农家乐。

村民刘成是村里的综治专干,他回忆道:“当初提议入股,大家都在观望,毕竟谁都没有把握。于是,村部的几名同志就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入股,最先吃‘螃蟹’,给村民作表率。”

如今,包谷粑农家乐的发展蒸蒸日上,村民们对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图片

甘溪村农产品首次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甘溪村生产的黄金米、山茶油、菜籽油、蜂蜜等首次亮相,便“俘获”众多市民的胃口。

甘溪村素有“保靖粮仓”之美誉。目前,村里已建成千亩优质稻油轮作基地、200亩高标准脐橙产业示范基地、200亩牛奶西瓜示范基地等十个种养殖基地,培育出多种特色农副产品。

图片

甘溪村建成千亩优质稻油轮作基地。

去年,甘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6万元,较2020年增长30倍,并带动村民户均增收7800余元。

而从全省来看,据报道,2022年,湖南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5.16亿元、经营性收入33.85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实现清零,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减少到173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村14037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11092个,150万元以上的村966个。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命题。

户户有分红,收入“蹭蹭上涨”,产业越来越红火,甘溪村的村民哪还会“躺平”“佛系”?

文化:成为了“必需品”

每个周末,甘溪村电影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百余名村民聚在一起,一边谈村里的事,一边等待影片播放。

人心稳定了,收入增加了,文化成为了甘溪村民生活的“必需品”。

图片

“党建引领·甘溪村夏季村晚”现场。

甘溪村成立了甘溪红文艺团,组建了广场舞队、器乐队,邀请县文化馆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排练,经常性参加县域内举办的演出活动。

利用闲置教室,村里开办了甘溪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授脐橙培管、水稻种植及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村里还承办保靖县首届定向越野挑战赛、首届村集体经济比武打擂活动等,持续吸引人气、凝聚民心。

图片

学生在甘溪村开展沉浸式研学。

这两年,甘溪村还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了农耕体验、趣味算术、乡村振兴社会调查等多门沉浸式研学课程,用乡村研学撬动乡村旅游。甘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宏霞说,今年已有2000余名中小学生们来甘溪村开启研学之旅。

乡村文化振兴,不是靠文化“空降”和“输入”,而要利用乡村已有资源,去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

甘溪村两获“国字号”荣誉,保靖县委、县政府对推广甘溪经验高度重视。该县12个乡镇党委现场学习借鉴甘溪村经验,发动各村开拓思路,选准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同时,甘溪村分别与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怀化市溆浦县红花村签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建协议书,加强沟通联系,围绕研学旅游等项目,创新合作方式,促进互利共赢。

两个月前,保靖县委党校“讲好保靖故事”系列课程最新课题——“甘溪村‘一核五共’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开讲。

课程通过具体数据、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甘溪村的实践经验,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是人,关键在人。

课程的标题“关键是人干,关键是一起干”,不仅很好地概括了甘溪村的自治之道,对其他村的治理,或许也值得借鉴。

螃蟹文底_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向力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755/54/132495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