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1日讯(通讯员 彭巍)初冬时节,炎陵县沔渡镇九都村山坡上,漫山遍野的粽叶随风摇曳,绿浪中弥漫着阵阵清香,山下的溪流清澈见底。炎陵县水利局负责人感慨万千,没想到小小粽叶,不仅治愈了当地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顽疾”,还变成当地村民的增收“利器”。
炎陵粽叶。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加上当地雨水充沛,一些植被脆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早些年,炎陵县水利局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有的地方泥土含沙量过高、土质松散,加上水保治理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参与度不足等原因,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炎陵县水利局进行了一次水保治理的大胆尝试。
2020年,炎陵县水利专家实地调研发现,该县一种野生粽叶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具备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提升和美化水生态环境的作用,且因国家传统文化的回归,粽子食品文化消费的逐步增加,粽叶市场需求稳步上升。
在石洲河小流域建设项目中,炎陵县因地制宜设置了“水保带产业”的项目——九都村粽叶种植基地示范点建设项目。同时通过深思熟虑,用一个借力打力的办法,让这些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
首先完善了九都村的基础设施,如修筑河堤,新建水渠、进山公路等,然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沔渡镇在外经商的老板返乡创业,投入民间资本发展粽叶种植。在外经商的何敏存发现商机,投资300多万元成立湘乐粽业有限公司,在九都村规模化发展粽叶产业。
粽叶种植基地。
在县、乡政府两级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湘乐粽业有限公司成立绿佳源粽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当地村民入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强粽叶产业。同时,通过产学研转化,进一步优化培育出的长条形粽叶,叶片更厚、更光滑、更有韧性,一年可采收4次,取得了大面积荒坡地种植的成功,亩均年产值约8000元。
通过三年的发展,湘乐粽业有限公司全年产量已达1500多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以上,并在沔渡镇青石、中洞、九都等村建立合作开发的粽叶种植基地近5000亩,涉及农户1000余户,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叶”。
在炎陵县水利局积极推动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订方案,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打出了水保产业发展的“组合拳”。农户种植热情空前高涨,已形成以沔渡为核心区,以霞阳、十都、垄溪乡“三镇一乡”为中心的粽叶种植沔水流域片区,合计人工种植粽叶面积逾万亩,形成粽叶野生群2万余亩。
“别看这些粽叶其貌不扬,但其根系发达有力,长度可达6米长,呈网状向四周伸展,能牢牢抓牢土石,紧锁住养分、土壤,达到涵养水源、稳固水土之目的;外看郁郁葱葱,满目绿色,大幅提高了生态绿色环境。”湘乐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存介绍道。
以水保小流域项目依托,解决了大难题,做出了大产业。如今,炎陵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粽叶种植区域,九都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粽叶界人士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全国各位客商纷至沓来。
走进沔渡镇,曾经水土流失造成的一个个裸露“伤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绿意。1000余户农户以粽为媒,给荒山披上绿衣;家家以叶为金,让荷包鼓起来了。年增收入3.4万元的达500多户,带动200余脱贫户增产增收。
炎陵县水利局举一反三,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过程中,以“水土保持+产业发展”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在项目区发展相关产业,包括炎陵黄桃、油茶、天麻等一批特色的林产业、农产业。其中炎陵黄桃全县种植面积达9.6万亩、油茶面积10.67万亩,不仅稳固了水土,还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获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截至目前,炎陵县已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9.07余平方公里,真正使这些土地减了“含沙量”,增了“含绿量”,换来了“含金量”。
来源:红网
作者:彭巍
编辑:龙琦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