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报道
凤凰,一颗镶嵌在武陵山脉里的耀眼明珠,是沈从文笔下的乡愁,是黄永玉画里的意境。
凤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
每到旅游旺季,每日涌入凤凰古城的游客以万计数,古城日均接待旅游团队300多个,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突破了15万人次。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凤凰的繁华主要集中在古城,城外的村寨难以得到更多“文旅红利”的滋养。
近年来,凤凰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古城”的人气磁场作用,树起“古城之外是苗乡”的理念,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等文旅新业态,辐射带动了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发展壮大。
▲风景如画的凤凰古城。(图片均由凤凰县委宣传部提供)
此次公布的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凤凰能够上榜,足以说明其理念转型取得了足够分量的成效。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凤凰,捕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场景,探寻其面对“全国试点”新机遇与新要求,又勾勒了怎样的新思路,确立了怎样的新目标。
精准谋势,做大游客“流量池”
凤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传统苗寨星罗棋布,4大景区遥相呼应。
▲凤凰磁浮观光快线,主要连接凤凰古城高铁站与凤凰古城核心景区。
近年来,随着包茂高速、杭瑞高速、张吉怀高铁、凤凰磁浮、湘西边城机场等项目先后建成投用,凤凰古城至高铁站、汽车站、机场的旅游接驳体系日益完善。
地处湘西腹地的古城凤凰,不再是“边城”。
驻足沱江畔,一幢幢吊脚楼悬于江上,与古城里的青砖黛瓦连绵成一片浪漫的诗意,自然与人文交融共生的画卷在眼前慢慢舒展。
苗族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四月八”跳花节、“六月六”苗歌节等扬名中外。
凤凰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首先做大自己的游客“流量池”,进而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一方面,凤凰通过创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模式和旅游营销发展奖励政策,进一步做强“引流磁场”。
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苗族四月八”等系列活动,让更多目光聚焦到凤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
▲夜幕下游人如织的凤凰古城。
今年1-9月,凤凰县累计接待游客155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52亿元。
“随着凤凰古城游客接待量增加,古城之外美丽乡村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凤凰有苗族银饰锻造、苗绣、蜡染等105项非遗项目和22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未来我们要深耕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把一个个美丽乡村建成一个个美丽景区,完成凤凰旅游的转型升级。”凤凰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晓莉告诉记者。
▲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有基础、有资源,凤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其实就是解好“如何干?谁受益?”这两道大题。
以旅彰文,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
在很多人眼中,凤凰充满神秘色彩,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无论是苗寨还是凤凰古城,都让人流连忘返,而其魅力根底则在苗俗文化。
随着全县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乡村旅游线路优化升级,游客逐渐涌向凤凰的苗家村寨,开启了住民宿、吃农家饭、研学遛娃等文旅新业态。
距离凤凰古城31公里的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三面环水,是一个苗族聚居村。
竹山村建寨有500多年历史,特色民居保存完好,是湘西最著名的“半坡部落”原始堡寨。
▲大山深处的竹山苗寨。
2019年8月,凤凰旅投公司进驻竹山开发乡村旅游,立足当地山水和民俗文化,创新打造文旅产品,先后开发《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景区、苗岭无边界温泉泳池、星空露营基地、“竹山乡居”民宿等特色休闲度假产品,将苗寨打造成景区。
60多栋独栋民宿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旅游旺季时,“竹山乡居”民宿“一房难求”,今年接待游客预估达30万人次。
▲竹山村村口热闹的苗家拦门酒。
这几年,竹山村绝大多数村民成为了景区员工,93岁龙妹叭阿婆打了一辈子花边,花边是苗族服装的装饰。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如今自己坐在家中打花边的日常劳作,居然成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场景”,每月还能按时领工资。
与龙妹叭阿婆一样,年逾六旬的村民吴国安,没想过自己会在家门口当起“演员”,连他的“老伙计”,用来犁田的老黄牛都能“领”到4000元的“年薪”。
▲村民吴安国和他的老黄牛向游客展示农耕文化。
竹山村通过文旅赋能以后,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钱涨到2022年的19800元,本地村民都积极投入到乡村文旅发展中。
竹山村乡村文旅成功“出圈”,还带动周边6个乡镇的农产品销售,包括禾库的牛肉、山江凉灯的黄酒、廖家桥的猕猴桃、阿拉的雪茶等。
利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机遇,凤凰县大力实施“旅游+”“+旅游”发展战略,正高质量打造凤凰古城文化观光游核心产品、苗山圣寨民族文化游产品、南方长城兵战文化游产品和凤凰休闲度假游产品。
通过快进慢游系统将四个景区连接,将游客引流到凤凰全域,特别是广大乡村。
资源共享,助力村民增加收入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如何让村民真正成为受益者。
凤凰县多个村镇立足自身优势,唤醒“沉睡”的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找到了产业振兴的突破口。
比如,麻冲乡老洞村便是凤凰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丰富文旅业态的生动实践之一。
老洞村坐落在连绵山谷中,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寨子里巷道纵横交错,100多栋苗族石板屋保存完好,陈渠珍公馆等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超过20处。
过去因交通不便、环境脏乱差等因素,老洞村的文旅资源未被激活,村民们坐拥“聚宝盆”而未能富。
▲青山下,麻冲乡老洞村宁静祥和,一排排民居台阶式排列。
2015年,凤凰县将村民搬迁至老洞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空出来的特色民居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公路、打造户外露营基地。
老洞村则以旅游资源入股,包括已收归村集体所有的古苗寨闲置房屋、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村里可获得集体收入,同时还可以给村民分红。
村民在景区上班拿工资,同时村里的农产品还能在景区销售。
凤凰旅投公司负责人张顺心向记者介绍:“这样一举多得,可实现价值和销量双提升。”
▲菖蒲塘村柚子丰收。
菖蒲塘村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其中以飞水谷景区最为出名。
为了用好菖蒲塘村这块“国字号”招牌,铭城集团公司进驻后,充分发挥集团市场化融资渠道、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优势,稳步推进飞水谷景区发展,完善飞水谷景区观光栈道和旅游停车场建设,不断丰富景区内容,积极引客入村。
村里的红色文化带火了旅游,村集体将常年闲置的石头房子开发成红色农家小院,为全国各地的党建团队、研学团队和游客提供餐饮服务,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菖蒲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唐金生告诉记者,“村里接下来重点聚焦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将打好红色文化、绿色景观、多彩农旅三张产业牌,力争把菖蒲塘村打造成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菖蒲塘村红色农家小院“振兴厅”前打糍粑的场景。
如今,凤凰已有11个乡镇共43个村以文旅资源入股铭城集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在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年底分红的同时,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国企整合壮大。
在吉首大学商学院教授丁建军看来,凤凰乡村文旅的发展就是用市场化运行方式,将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村落风貌等资源转化成文旅融合的市场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既是乡村文化的演绎者,又是乡村美丽经济的受益者。”丁建军说。
如今,成为全国试点,那么接下来凤凰县又将如何探索,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杨晓莉告诉记者:“将依托苗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等,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更加科学的文旅产业体系。”
比如,强化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合作新模式。
比如,探索文旅用地模式,实现市场化盘活资产资源模式,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等。
有了新目标,长出新“翅膀”的凤凰,正向新的远方翱翔。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