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长沙报道
上个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昭示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
11月6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调研省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文化,离不开书香的浸润。
岳麓山下,宁静清幽,湘江之畔,书香弥漫,11月13日-11月23日,与阅读有关的“岳麓书会”即将启幕。
就是在这里,出版湘军曾率先喊出“面向中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其中的佼佼者,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更是率先成为全国全产业链上市的出版股,出版了《湖湘文库》《走向世界丛书》《历代辞赋总汇》《曾国藩全集》等精品图书。
也正是以这里为源头和坐标,文化的馨香始终萦绕在潇湘大地,读书的传统绵延兴盛了千百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千秋的重量级人物,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灵。
“岳麓书会”,其势日盛;书香湖南,其势已成。
这里是“书香湖南”,这里也是正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的湖南。
2022年11月12日,首届“岳麓书会”媒体见面会现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彭玻与在场的媒体谈起了这次盛会从动念、谋划到落地背后的故事与思考。摄影:秦楼
湖湘文脉:绵延千年,岳麓为盛
天下事,至乐者,莫如读书。
在文风兴盛的湖南,读书更是如空气雨露、如碧水青山般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千百年来读书仕进者的日常,亦是千百年里普通人家“耕读传家”孜孜以求的希望。
读书乃文事也,而文事离不开人,以及由人所营造起的文化氛围。
先秦两汉时期,屈原、贾谊作为湖湘文化的奠基者,为湖湘文化涂抹上了最初的楚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底色。
唐宋以降,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秦观、滕子京、杜甫、李白、韩愈、朱熹、范仲淹、陆游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或为官或旅行,流寓三湘大地,形成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盛况。也正是经由“迁客骚人”们的文章诗作,“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湖湘形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在此过程中,诗意的湖湘大地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湖湘文化气息渐趋浓厚。
历史的风云际会,儒释道文化的融合激荡,催生了个性鲜明的“湖湘学派”,亦促进了湖南书院文化的兴起与繁盛。绵延繁盛千年之久的岳麓书院即是一大例证。
明清易代之际的船山先生王夫之,其“别开生面”的哲学思想影响直及近代。比如对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济世救时、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历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湖湘文化,滋养出了湖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敢为人先的胆识,更滋养出了湖南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拼搏霸蛮的个性。如今,“实事求是”的牌匾仍然高挂于岳麓书院的门楣。
这一切,不仅使湘学得以拥有独立自主、兼收并蓄、追求变革、求实务实的学术品格,更使湖湘大地走出的一大批中国社会变革、革命的引领者、领导者,最终促成了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为了读书,他们可以贷百金、质衣裘,比如曾国藩;可以物我两忘捧书于马路旁、路灯下,可以将卧床的一半留给书,比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常德人更是在沅江边建起6华里长的诗墙,将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267首,选刻于上。他们的嗜书如命,既是湖湘文化影响的结果,也以他们的作为与成就影响、发展、丰富着湖湘文化,为湖湘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顺着绵延千年的湖湘文脉,触摸那些读书人的脉搏,回头来看悬于岳麓书院正门两侧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岂虚言哉?
2022年11月25日上午,首届“岳麓书会”·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阅读分享会十八洞村分会场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举行。摄影:张艺凡
书香湖南:关注诗,更关注远方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湖南,阅读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时间里,七百余中国近代名人中,湖南人占比超过一成,史学界甚至有“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之称。而这些湘籍名人,无论为学为官者,还是戎马倥偬者,都是嗜书如命的读书人。
2022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名单中,湖南有两个区市入选,长沙市岳麓区即是其一。而这里,正是岳麓书院所在地。
自一千多年前诞生时起,岳麓书院里琅琅的读书声便再未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走进这里,又从这里走出,散于湖湘,散于神州,将读书的种子播于湖湘与神州大地。
正是因为世世代代的无数读书人,使岳麓书院得以成为今日湖南的文化地标,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营造起了经久不衰的热爱读书的氛围与学风。
于是,我们看到,湖南各地的图书馆外,早晨排起的长队已然成为城市一景;长沙城中的定王台书市,永远都门庭若市、书香满溢;橘子洲头的乐之书店,总会吸引年轻的读者,捧一本书,品一杯咖啡,看湘江北去、百舸急流。
湖南省图书馆发布的2022年阅读报告显示,2022年,该图书馆不同类型图书的借阅量中,文学作品的借阅量远超其他类目,并与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宗教,艺术,医药、卫生等类目的书籍一起占据着借阅量的前六位。
这样的偏好表明,湖南的读者既关注诗与远方,又关心经济社会发展,而这与湖湘文化“学以致用”的传统恰相契合。换言之,湖湘人的读书,从来都不是流于空谈的读,亦不是悬于空中的读,而是脚踏实地、学以致用地读。
那些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人们,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到黄兴、蒋翊武,再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无一不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也无一不是有着强烈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人。
近些年,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在勇攀新高地的征程上不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与“学以致用”的文化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11月6日那次调研座谈会上,沈晓明指出,文化已经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成为湖南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11月12日,“青年学习 青春向党”湖南省青少年主题读书活动在长沙乐之书店·橘子洲店举行。摄影:李丹
出版湘军:应时而变,顺势而为
湖南有浓厚的读书氛围,湖南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而热爱读书者众多的湖南,也是图书出版的热土。
出版的核心功能是传承文明、记录时代、传播思想,其所承担的具体使命,与所处的时代和形势紧密相关。
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版湘军”更是频频携精品、爆品出现在各类书博会、文博会现场,刮起阵阵出版湖湘风。作为其中代表的中南传媒,不仅连续15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更是已经大步迈进全球出版企业50强,位居世界第六位,排名亚洲和中国第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湖南省出版局就提出,地方出版社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争取更多的图书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它被定为全国地方出版社新的出版方针。
每一次都能准确判断大势和机遇,每一阶段都能提出具有领先性和操作性的战略,是中南传媒成功的秘诀所在。
早在振兴传统出版战略实施前的2008年,出版湘军就提出了数字产业战略,挺进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
2013年,中南传媒又在全国率先提出线上与线下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为发展战略。现今,岳麓书社的四大名著可读可看可听,天闻数媒产品覆盖全国近4000所学校,4亿字数字版《湖湘文库》上线可供读者免费阅读。
从龟甲到金石,从竹简到纸帛,从捧在手里的纸质书到显示在大小屏幕上的数字“书”,千百年里,人类阅读的载体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从传统的纸质书,到数字电子书,再到内容的视频化,这背后,是中南传媒面对时代召唤与技术变革,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的主动出击。
纸质书、电子书、视频等等多重载体的并存与融合,反映着时代之变,但不变的是“出版湘军”对文化的坚守与坚持。它既保留着历时60年打造《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鸿篇巨制的传统,不断推出弘扬红色文化、展现湖南发展成就的出版物,也能准确把握当下热点推出畅销新书,并在常变常新中不断突破,不断蝶变,不断成长。
书中有过去,有当下,亦有未来。
通过阅读,可知过去,可明当下,亦可把握未来。
在湖湘大地上,在初冬的时节,通过阅读,嗅着书香,与上下古今撞个满怀,体会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新时代荣光,体会这片土地上的开放包容、人杰地灵,恰是人间一大乐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黄素云 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