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普通,但又不普通的大学。”有网友这样评价南华大学。
说其普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华大学是“存在感不强”的非省会城市高校、“双非”高校。
说其不普通,是因为南华大学的创建,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南华大学雨母校区校门。(南华大学供图)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说:“从一开始,我们这所大学的建立就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是在祖国的需要和呼唤中应运而生的。”
1958年,南华大学为国家“两弹一星”、医疗卫生迫切需要专门人才而创建。如今,学校由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这么多共建单位,在湖南高校中没有哪家可以比肩。
而南华最近几年“不普通”的故事也有不少,其中就包括吸引很多人才“逆行”而来,被媒体称为引才的“南华现象”。
孔雀为何向“南”飞?
走进南华大学红湘校区,迎面而来的是南华广场,往左走,强国路直通核学楼;向右行的惠民路,抬头可见衡阳医学院。
硬“核”强国,兴“医”惠民,南华大学的“两条路”呼应了国计和民生。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3月合并组建,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
虽然“南华”这个名头比较年轻,但学校有60多年的历史积淀,创造出了“核工业人才培养摇篮”“衡医80现象”等突出办学成果。
在衡阳医学院80级毕业生中,出了两位院士,5位医学院校(院)校长,还有数位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
纵观高校的发展历程,除了培养人才,自身发展的最“硬核”力量,也是人才,正所谓“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师藏在人才中。
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比较普遍的背景下,地处衡阳的南华大学,要吸引人才谈何容易?
▲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图书馆。(南华大学供图)
2019年,历经大调研、大走访后,学校领导班子与广大师生达成共识: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主要在人才,“人才强校”应成为第一战略。
自此,南华大学按下了人才引进的“加速键”。
学校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为5个层次,配套3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和系列优厚待遇,还建立高水平专门实验室,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了引进广州一名高层次人才,校领导带队先后“八下羊城”,历时半年多,终于将人才揽入学校。
大部分高校引才一般由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担任联络人,但记者在南华大学人才招聘信息中注意到,该校所附联系人却是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学校的诚意。
“引进过程给人一种高度尊重的感觉。在其他高校,我顶多与人事处处长联系。但在南华,我们可以直接跟书记、校长‘谈条件’。”2020年被引进的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毕磊教授说。
引来的专家,南华大学都安排一名校领导对接,专家们的工作生活所有事项直通校领导。
“我们定期调度,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办公用房、实验室建设、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事项落实。”南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章求才坦言,拼待遇,南华难以抢占制高点,但给人才的承诺一定说到做到。
“我们当时本来是来考察的,没想到考察后直接签了合同。”现在已是南华大学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教授的宁顺艳,是国内核化工和放射化学领域核心团队成员之一。为使其顺利推进科研,学校给予其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
2021年8月,刚回国的原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医学院Simmons肿瘤研究所终身教授曹德良,是湖南各大医院看中的“千里马”。最终,他却被南华大学“给足够空间”的科研氛围和“说到做到”的人才引进风格所“折服”,进入南华大学组建科研团队。
“尊重人才”的氛围,使南华大学引来众多“孔雀”,并在高层次人才圈中口口相传,形成引进一人、带来一群的局面。
2019年至今,学校的国家级人才增加了33人,省部级人才从15人增加到9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96人增加到1413人。
留住并用好人才,南华何为?
“老师们都在争先做科研、发表论文,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唐俊杰同学,感受到了学校“尊师重才”的氛围。
近年来,南华大学将国家需求和自身学科优势结合起来,为各类人才“量体裁衣”,新建2.29万平米高水平科研实验室,不断放大创新平台集聚人才的“强磁场”。
▲一批青年博士加盟南华大学。(南华大学供图)
因科研成果优秀,34岁的宁顺艳仅两年时间,便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
今年拿到国家青年科学家项目后,她从青年优秀人才升格至青年创新人才,南华大学在待遇上立即为其提档。如今,宁顺艳正向国家级青年人才发起冲刺。
南华大学积极对外拓展资源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出“UP”模式(University&Park),即高校和园区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编制主要放在高校,博士通过技术顾问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一人双岗。
酷哇机器人何弢团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落地衡阳的。在“UP”模式下,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创业者。
相比于省会城市,一个科创团队愿意到地方城市扎根,看中的是背后从研到发的力量。
目前,何弢团队在南华大学组建了实验室,产业则放在园区。这种模式对团队、高校和园区而言,可实现多赢。
▲曹德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新型肝癌诊断试剂已投入临床使用。(南华大学供图)
高层次人才与平台建设的双向合力,助推南华大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核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等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获批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中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面世;2023年,曹德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新型肝癌诊断试剂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南华大学成为湖南首个获批“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的省属高校……
“我们现在引才不像开始那么艰难了。慢慢的,往这里来的人才越来越多了。”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坦言:“我们始终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探索人才使用新机制,真正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南华大学科研聚集地的医研楼、英才楼、科创楼等,晚上经常灯火通明。毕业生李曾重返母校时自豪于这样的变化:“大学就该是这个样子!”
“南”向何处?扎根衡阳,开放办学
有网友称,“衡阳的三大标志是南华大学、石鼓书院和衡阳鱼粉”。
可见,在不少人心中,南华大学之于衡阳,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因近几年南华大学先后将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省荣军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纳入直属附属医院的行列,关于该校要搬迁至长沙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
“我们成长于衡阳,我们要扎根于衡阳,我们还要壮大于衡阳。”高山对记者说,南华大学会继续扎根衡阳,开放办学。
高山这番话,既澄清了传言,也表明了和衡阳双向奔赴的心迹。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衡阳,正在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而南华大学在衡阳拥有两个校区和4所附属医院,是衡阳教育和医疗的中坚力量。
目前,南华大学已树立“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的定位。
在衡阳,附属医院庞大的平台资源,对科研走向临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衡阳的核工业底蕴,也让南华大学拥有更多优势,同时在环保领域,也有广泛的专业基础。
这些都是学校与城市相拥多年形成的独特优势。
▲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南华园。(南华大学供图)
而南华大学选择在长沙拓展,便于高校发挥所长,将学科特色和服务地方发展有机结合,助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南华大学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成为创新研发高地、行业人才成长摇篮?南华大学即将召开的第三次人才工作大会,应有部署。
如何给人才更广阔的空间、更有效的激励,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逐渐成为学术大咖,仍是学校需要认真考量的重点事宜。
》》》校友忆南华大学:
小杰:炫南华的饭!总觉得很实惠哈哈!
小杨同学:我觉得学校老师特别可爱,有像海绵宝宝一样笑得露出牙齿的专业课老师,还有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语言的”冲浪老师……
晓多:南华发展靠人才,梧桐栽下凤凰栖!
乐乐:校园内不乏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是一所很有底蕴的大学。
黎蹦蹦啊:老衡医的那帮人是真的牛啊!
PS:怎么用一句话,证明你是南华大学人?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谭倩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