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官带头读报。
交流学习收获。
撰写学习心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杜建兵 尹桂 舒佳鹏 长沙报道
“一首群众歌曲,能让人唱起来受到鼓励和教育,而且百唱不厌,余音不尽,是难能可贵的……”6月3日,在武警湖南总队某部某中队学习室,中队蹲点警官李季一边领读解放军报文学作品《<战友之歌>诞生记》,一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读报点评,并现场组织大家合唱《战友之歌》,引起官兵热烈反响。这是该部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展“三个半小时”带来的喜人变化。
早晨听半小时广播,中午读半小时报纸,晚上看半小时电视——“三个半小时”制度诞生至今已有30多年,是我军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提高官兵政治觉悟的有效途径,也是官兵接触军营外信息的重要途径。
“三个半小时”的尴尬
对比之前开展“三个半小时”的尴尬境遇,警官席攀由衷感到高兴。原来,为增强“三个半小时”吸引力,中队党支部尝试在读报半小时里,让官兵电子阅读代替传统读书读报方式。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席攀发现,起初大家还能够浏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类APP,后来逐渐变为刷短视频、浏览社交媒体平台。如何能让大家利用好阅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席攀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次休息时,警士支委、理论骨干欧阳鑫在和战友们聊天,找到了大家对中队“三个半小时”活动的“吐槽点”——中队借助“互联网+”读书看报想法虽好,但网上信息良莠难分,如不筛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同时,读书读报也好,电子阅读也罢,缺少互动交流,导致不少官兵只满足于听了、读了、看了,信息接收、处理与反馈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链条。
守正创新的探索
“面对‘网生代’官兵,开展‘三个半小时’既要重创新形式,也要重内容质量,守正创新才能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支委会上,警士支委欧阳鑫的一席话引起支部“一班人”反思。于是,一场关于“三个半小时”实现形式的探索很快拉开帷幕。
他们首先从优化读书看报方式着手,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抖”分解读报半小时的具体内容,前10分钟集中学读党和国家要闻、观看时政微视频,中间10分钟观看军地官方媒体中新颖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后10分钟由官兵轮流上台领读工作通讯、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期间穿插读报评报“微讨论”、焦点问题“微讲坛”、热点播报“微课堂”等,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的“微教育”模式。义务兵余文鑫对此颇有感触:“现在拿起手机看到好文章、好视频就会不自觉想分享给战友。”
看完新闻后的点评制度也得到创新,并进行“网络化”拓展。警官陈雪晴在进行新闻点评时,总会讲讲新闻背后的政策和内涵,并给大家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官兵利用网络延伸学习,在教育课堂进一步开展讨论和辨析,让新闻点评从“一人评”转为“大家谈”。
有效学习带来的变化
“以前看完新闻就忘了,现在会在新闻中找自己关注的点,并学习相关知识,这段时间感觉收获很大。”警士王成钱说。
创新后的“三个半小时”,还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变化。日前,在中队教育课堂中,大学生士兵彭山将海南武警《兵哥小康探营记》系列视频搬上讲台,引导大家围绕“官兵缘何不愿说真话”“如何破解‘一人一机一世界’”等进行讨论;警士邓雷结合“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分享解放军报《青春与青春对话》中海军一级飞行员张敏的奋斗故事;还有不少官兵能对时事侃侃而谈,有的还能运用一些热词金句佐证观点。
该部领导介绍,下步,他们将在守好传统的同时,继续结合网络和时代探索“三个半小时”的创新形式,开展更多形式活泼、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助推教育成果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强大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杜建兵 尹桂 舒佳鹏
编辑:黄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