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界上有很多人无法看见日出日落,无法看见最爱的人的模样。中国约有400万角膜病致盲患者,角膜移植手术是主要的复明方法。人角膜供体长期匮乏,约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2024年6月6日,第29个“全国爱眼日”到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生命的礼物》系列策划,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角膜捐献的故事。
第三篇,通过深度文字,讲述一位角膜捐献者的故事。
病房内,进行着角膜摘取手术,病房外,曾丹流下无声的眼泪。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杨抒怀 龚子杰 实习生 周轩名 长沙报道
曾丹静静地站在病房外,脸紧紧地贴在透明的门窗上,仿佛这样能与母亲更近一些,眼泪沿着她的脸颊无声地滑落。
病房内,医生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角膜摘取手术。他们的眼神坚定而专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出对逝者的敬意。
2023年4月14日,这是曾丹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她的母亲永远离开了她。
就在这个普通又特别的病房内,完成了一场角膜摘取手术,举行过一场活着的追悼会,进行过一场角膜捐献仪式。
这里曾住着一个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刘瑞业,说想把自己健康的眼睛,传递给需要的爱心人士。
时隔一年,2024年6月4日,我们再次见到了曾丹,她介绍,自己也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器官捐献志愿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保护我的身体,假如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身体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追悼会上,家人们为刘瑞业加油。
一场活着的追悼会
那是一场极其特殊的追悼会。
主角是69岁的刘瑞业,这场活着的追悼会,依旧充满了深沉的告别与对未来的期待。
那天,刘瑞业的病房异常热闹,二十多位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带着关切与不舍,挤满了病房。
2021年4月8日,刘瑞业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骨转移。当癌细胞侵入骨头,治愈的希望已经变得非常渺茫。医生当时给出的预判是,她可能只剩下2个月的生命。
“妈妈你还有什么遗憾?”
曾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决定要尽自己所能,让母亲在剩下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活得像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日子。
刘瑞业说,“我还没有去过天安门看升旗,没有参观过故宫,也没有亲眼见过长城的雄伟。”
曾丹听后,毫不犹豫地带着母亲前往了北京。曾丹清晰地记得,4月的北京,天空湛蓝剔透,当时67岁的母亲,笑靥如花,“她爬长城,比我爬的还快呢。”
原本在2021年夏天可能会结束的生命,一直在健康地延续。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2023年1月,刘瑞业的病情再次复发,她变得卧床不起。
“妈妈,你还有什么遗憾呢?”
刘瑞业沉默了片刻,“想见的人见不到了。”
刘瑞业还有一个93岁的母亲,考虑到老人的身体,两年多时间,身患癌症的消息,刘瑞业一直要女儿瞒的很紧,怕老母亲无法接受。
2023年4月1日,看到母亲的身体指标每况愈下,曾丹鼓起勇气,决定尝试着告诉外婆。出乎意料的是,93岁的外婆表现得异常坚强与豁达。她当晚一声令下,第二天率领着整个家族去医院看望大女儿刘瑞业。
刘瑞业,把这次和家人的会面,定义为追悼会。
家人们围在一起,轻声哼唱刘瑞业喜欢的歌曲,齐声说着加油。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对她的爱与不舍。刘瑞业也一一回应了他们,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一场活着的追悼会,用来好好告别。
“感觉是提前把追悼会开了,这也比死后开追悼会更有意义。因为死后的追悼会我看不到,也听不到。”追悼会结束,刘瑞业把女儿叫到一边,“之前和你说的,捐献眼膜的事,你帮我联系一下。”
刘瑞业阿姨的眸子很亮。
一场角膜捐献仪式
在得病之前,刘瑞业曾和女儿曾丹说过一个想法,因为她的视力一直保护得很好,如果有一天她百年了,她希望,可以把她的眼睛捐给需要的人。
妈妈最后的心愿,如何达成?曾丹开始寻觅,怎样能成为角膜捐献志愿者。
最开始,曾丹也不知道找谁。恰巧,她看到了一则关于眼角膜捐赠的朋友圈。通过朋友的介绍,她认识爱尔眼库专职角膜协调员杨丽红。
“妈妈,找到了。负责捐献的工作者很快就来。”4月3日,杨丽红如约而至,与刘瑞业和曾丹详细商讨了眼角膜捐献的具体流程。
那天,一场对话,让杨丽红印象深刻。
刘瑞业坦然地分享了自己的遗嘱内容——她希望在离世后不留墓地,不要骨灰。她说,生前尽孝才是最重要的,而死后的形式并不重要。
曾丹虽然理解母亲的想法,但仍希望能留下一部分骨灰作为纪念。
在母女俩的这场对话中,杨丽红深受触动。她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建议:“阿姨,既然您连骨灰都不打算保留,那有没有考虑过捐献遗体呢?”
“遗体还有用吗?”刘瑞业愣了一下,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意外,她好奇地问,“遗体还能有用吗?”
杨丽红立刻解释道,像她这样典型的肺癌转移到骨头的病例,在肺癌治疗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听到这里,刘瑞业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只要我的遗体能对医院的研究有所帮助,我非常愿意捐献。”
看女儿在一旁没有说话,生怕女儿不愿意答应,刘瑞业宽慰女儿,“现在很多人得肺癌,我想我的遗体,如果能够给后人治病,起到一点作用的话,我很感恩,我又做了一件好事,你支持我吗?”
曾丹被母亲的无私和勇敢深深感动。她坚定地支持母亲的决定,并表示自己也会效仿母亲的做法,好好保护自己的器官,希望在离世后能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
曾丹亲吻着母亲,做最后的告别。
一场角膜摘取手术
2023年4月14日18点28分,刘瑞业停止了心跳,她的生命旅程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惦记着那个庄严的承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曾丹说,母亲离开的时候很安详。
长沙爱尔眼库医生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了医院。他们与曾丹一起,为刘瑞业老人完成了角膜捐献手续。
角膜摘取手术很成功。
随后,一场庄严的角膜摘取手术在病房内开启。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取下了刘瑞业老人的一对角膜,手术结束后,他们向老人深深地三鞠躬,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而刘瑞业老人的遗体,随即被接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体老师”。她的遗体将为医学事业贡献,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刘瑞业老人捐献的角膜质量良好。
经长沙爱尔眼库的专业评估,刘瑞业老人捐献的角膜质量良好,完全符合移植要求。
“这份光明,是母亲留给世界的最后礼物。”在生病的这两年,刘瑞业一直在教会自己的女儿如何坦然地面对死亡。
她深知,这是一场必须的放手。
那两年,曾丹在家里照顾母亲,而每次当她有急事需要出去主持活动参加会议时,母亲总是再三叮嘱她:“你出门就把我忘了,你出门就把我忘了。”
最开始曾丹觉得自己做不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开始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专注地享受当下,走出家门时她专心致志地工作,而回到家里她会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
在没来医院之前,曾丹介绍,母亲在家里带着她走了好几遍去世的流程,“告诉我,如果她咽气了,需要给谁打电话,第一步、第二步需要做什么,排练了很多遍。甚至联系好了殡仪馆,买好了自己的寿衣。”
“在这两年里,母亲看似在放手,其实稳稳地把我握住了。”她说,母亲用生病的两年,把我的心稳稳地安放好了。
2023年4月17日、4月21日,刘瑞业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了两名角膜溃疡患者的眼中,光明得以延续。
“非常感谢,你们能够用我妈妈的眼睛,继续来看这个世界。”2024年6月,面对着我们的镜头,曾丹说,只要受捐者能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代表着她的母亲也还活着。
尽管经受病痛的折磨,但每次见到刘阿姨,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和煦的笑。
记者手记
刘瑞业阿姨最开始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
在医院,医生护士了解到阿姨的情况后,就想报道一下她的故事,阿姨婉约地拒绝了。
她说,她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没必要去宣传。女儿曾丹说,那就写1218的病人可以吗?不写您的名字,阿姨还是坚定地拒绝。
刘阿姨觉得,这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必要留下名字。我不需要别人来表扬我,甚至关于角膜捐献的事,刘阿姨也是再三叮嘱女儿,不要发朋友圈,不要和别人说。
阿姨是被我们的话所打动,说可能因为这样的故事,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器官捐献、眼膜捐献,也能会让更多人受到帮助,哪怕是多一个人获得光明。这才同意了我们的采访拍摄。
病房里,阿姨曾再三叮嘱我们,一定不要过度地宣传她的故事,她只是做了一件,她应该做的事情。
2023年4月14日18点28分,刘阿姨离开了这个世间。我们送了刘阿姨最后一程,角膜摘取手术结束后,我们深深地对着刘阿姨鞠了三个躬。
阿姨那双明亮的眸子,给另外的两个人带来了光明。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杨抒怀 龚子杰 周轩名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