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时刻开设《乡村追梦人》第五期专栏,展现三湘大地翻涌而起的返乡创业热潮,以殷殷桑梓情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通讯员 欧阳钦君 彭舒婷 实习生 邓昭斯宇 衡阳报道
时间如果回到2008年,当时28岁的袁志敏正意气风发地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选择回到那片哺育他成人的土地——衡东县大浦镇太平村。
那一年,他开始在上海从事二手房中介工作,第一年就开了5家店。2012年,袁志敏进入一手房市场,抓住黄金时期的他在几年间就靠着“一二手联动”的策略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机遇、挑战、转型……回顾前半段的创业生涯,他说自己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接手的所有项目都做得漂漂亮亮,没有留下过“后遗症”。
一猛子跳回“农门”后,袁志敏把实干作为第一准则,要将农业也做得“漂漂亮亮”。
从“魔都”上海回归山野乡间,步入不惑之年的袁志敏打定主意将这份回馈桑梓的情怀变成实打实的效益,走出一条联动带农、科技兴农的致富路。
袁志敏打造的萱塘坪种植基地。
从“卖房子”到种蔬菜
农民的儿子选择回乡务农
放着上海的公司不顾,跑到老家来种地?袁志敏的父亲第一个投出了反对票。老人家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田,家中祖祖辈辈都在种田,从没有见到靠种田发财的。
拗不过儿子的老父亲在心中堵着一口气。“我爸看着我往田里‘砸’了几百万,气得好几个月都没搭理过我。”回想当时的场景,袁志敏颇有些无奈地摇头苦笑道。
尽管父亲不理解,但袁志敏却很坚定。对他而言,回乡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筹谋许久。
彼时,房地产市场已进入瓶颈期。凛冬来临,作为“大家长”的袁志敏肩负着为公司上百号人寻求出路的重担。
此前,他尝试过很多转型道路,在丽江布局酒店产业、拿下挪威三文鱼华东区总代理、注册自己的服装品牌等等。“这么多的员工、这么多的家庭怎么办?”袁志敏说道:“他们中还有从2008年就一直跟着我干的老员工,我要对他们负责。”
最终选择回乡做农业,其中有受到家乡感召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寿光、海南等地进行调研和考察,了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情况。”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袁志敏(左二)的基地开展“科技促春耕”服务工作。
2022年8月19日,袁志敏回到衡东县,成立了粮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单看企业的名称,就能看出袁志敏对于农业的规划绝非种地那么简单。
事实上,袁志敏对企业的定位是,一家集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开发、农技人员培育、农业企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
“我父亲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但种田早就不是那回事了。我会让他和村民们看到,种田真能致富。”袁志敏卖了个关子道:“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从“种蔬菜”到“吃螃蟹”
探索农业科技化道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起衡东,大家的脑海中便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以“鲜、辣、土”为特色的衡东土菜,不自觉地口齿生津。
衡东菜好吃,离不开本地出产的食材和乡间的土做法,尤其是米酒、茶油、黄贡椒这“三大宝”。
手握得天独厚的条件,袁志敏首先种植了黄贡椒等当地特色农作物。与此同时,他也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袁志敏的“蔬菜王国”里,他正在以三个基地为依托,一方面种植各种绿色有机的蔬菜瓜果,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培育研发新品种。
白家垅基地。
在白家垅基地,袁志敏规划建设了40亩设施大棚和55亩露天地。设施大棚里种有秋延后黄贡椒、贵妃茄、螺线椒,露地则成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院提纯复壮的樟树港辣椒和浏阳鸡肠子辣椒示范种植基地。
占地面积126.8亩的萱塘坪基地,主要种植90亩黑皮铁心冬瓜。此外还分两批,试种了湖南农业大学墨铁龙和墨地龙等新品种,以及华南农业大学高产品种。
而在大福源基地,袁志敏则打造了一个占地115亩左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与株洲千金药业签订了保购协议。
大福源基地。
袁志敏认为,现在的农业早就不是靠“土师傅”的时代,“必须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此,他以高薪在广东等地聘请了农技师和农技员团队,从种苗培育、蔬菜种植,到病虫害管理、后期采收都由专业团队负责。“只有技术好了,才能种出高品质的蔬菜,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袁志敏说。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土地“非粮化”的问题,袁志敏也开始轮作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一季经济作物。今年,他还将尝试利用冬闲田种植菜心。
虽然接触农业才第三年,但袁志敏的思路清晰、步伐坚定,正瞄准农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目标定位不断寻求突破。
从卖蔬菜到卖品质
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袁志敏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圈。蔬菜瓜果的品质佳、口感优,再依托此前积累的销售渠道,很快他就打开了华南市场。
2023年,袁志敏种植的冬瓜、香芋、菜心、辣椒等蔬菜瓜果第一次上市就迅速卖爆。“大量上市时,每天18吨运往广东,光冬瓜我就卖了几百万斤。”袁志敏说道:“我们种出的蔬菜不愁销,很受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青睐。”
颇具品牌头脑的袁志敏还注册了自己的农业品牌“袁粮农”,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有机的农产品。“农产品销售不是靠口头推销,而是要让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产品品质。”袁志敏说道:“我计划在五年内,开100家蔬菜直营店,像‘盒马鲜生’那种模式的。”
敢想敢干的袁志敏还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他的基地在2023年度、2024年度连续两年入选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袁志敏告诉记者,他计划在今年投入500万元建设一座的标准冷鲜链物流中心,建设冷链仓库和农产品烘干房,并配套建设一个标准催芽温室和标准无菌分选车间,打造生态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基地。
如今,袁志敏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公司的年产值超数百万。
与此同时,袁志敏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尤其是家庭困难或有残疾的村民就近就业,去年光是工资花费了80多万。“今年,我还计划和村集体共同打造一个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袁志敏说道:“只要村民种了,我们就能为他们兜底,不愁销路。”
心中有“蔬”,如今的袁志敏正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向农业强、农村美的美好新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欧阳钦君 彭舒婷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