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常德8月9日讯(通讯员 何冲)近日,全国第五届评酒会原评委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由无武陵酒主办的以“桃花源里 美好武陵“为主题的千年酿酒史桃花源文化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他们以“桃花源里 美好武陵“为主题,溯源湖南、常德酿造历史,探讨酒文化,开启共循湘酒文化价值表达的大门。
多位文化大家齐聚桃花源,纵论武陵酒文化,从左至右分别为:万建中、张柏、曲云华、刘德伟、王赛时、舒丽丽等。
武陵酒1973年在常德初酿,1989年获国家金质奖,是最年轻的国家级名酒,也是湖南首唯一的国家级名酒,从初酿至今不过50余年,但却藏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名人、文学大咖对名酒品质价值与文化表达有了全新探索,这又将为武陵酒带来何种发展机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万建中在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与白酒文化的渊源中以两句古诗开场,分别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他认为:“从两句古诗来看,古武陵的酒要比历史中杏花春的酒更有名气,武陵酒还有很多故事可讲,还可以讲得更生动!”
中国文联文艺中心原副主任、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研究员刘德伟从文化遗产赋能武陵酒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对武陵酒表达了期许。他认为,武陵酒作为中国传统酿酒技艺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具有较高的非遗价值。“武陵酒是新中国诞生以后,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国家级名酒,武陵酒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开放、创新、活跃。”他认为,时代性是武陵酒的又一个大的特性。
“武陵酒的发展历程和酿造技艺,是中国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原理事长张柏从文物、历史角度解读湖南、常德地域文化及酿酒文化,他建议,武陵酒的传统生产技艺要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来产品开发、文化定位要更多聚焦中青年群体,推动文旅加非遗高质量发展。
常德地区的酿酒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到现代的武陵酒等名酒,常德酿酒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酿酒文化。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舒丽丽,从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皿方罍”的前世今生,来看常德地区的酿酒史。她认为,武陵酒,作为一个承载中华历史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载体,体现着中国白酒酿造工艺、历史底蕴和厚重文化。
著名战略咨询专家、中国酒文化典籍收藏家、中国酒类流通协会收藏与专委会副秘书长田卓鹏,中国酒史学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分别对湖南酒史、文化与营销开展讨论,他们认为,在白酒品类大繁荣的时代,以武陵酒为代表的老名酒正走在复兴与崛起的道路上,证明了这个产业强劲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从下沙到润粮,再到整个工艺的改良上,武陵酒是适合我们当地的特点,适合这个湿地 的产区所产生的这种优雅酱香,连他第七轮次的酒,专家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田卓鹏认为,酱酒未来的竞争一定是模式转型。大消费时代,像武陵酒这样的中国名酒,在产区、产能、全价位、全渠道、新零售以及大单品等方面均面临机遇,应当努力去把握。
王赛时表示,早在秦朝,湖南就开始有酿酒,汉代出现了名扬四海的名酒湖南绿酃酒,东汉洛阳都喝湖南酒,同时,常德的酿酒历史悠久, 1989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武陵酒获国家金质奖。由此可见,湖南是一个产好酒、出名酒的好地方。“尤其武陵酒的艺术感染力,留下来的丰富绘画诗词,酿造技术的记录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但是资源甚为丰富,如今被列入十七大名酒之一,将在我们新时代走向辉煌。”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何冲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