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5日讯(通讯员 苏煜文 周峻锋)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基层乡镇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自身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如何整合并释放本土智慧与力量,实现农文旅的有机融合?带着这些疑问,今年七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永州市东安县大庙口镇,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发展的创新能量。
从古朴的民居建筑,到乌饭节等独特的民俗活动,再到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代代相传的德孝文化……近年来,大庙口镇立足生态优势,深挖舜文化内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跨界融合的发展路径。
大庙口镇政府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招商引资。近些年来,政府以《东安县促进旅游发展十条措施》为指导,采取了许多具体有效的措施,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文旅品牌创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等。通过这些措施,大庙口镇引进了“南溪花海”等优质文旅项目,不断提高大庙口镇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质量。
东安县南溪花海园区景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如今,南溪花海不仅发展为融花海奇观、都市休闲、研学和传播农耕文化于一身的综合文旅机构,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商机与就业机会,从而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了解,在旅游旺季,南溪花海项目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20多家,经营摊位货铺店30多个;解决了周边村庄数百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实践服务团成员采访南溪花海项目相关负责人,了解园区发展情况。
在大庙口镇,关于“如何利用丰富的溪水资源推进生态绿色经济”的命题,不止有南溪花海这一种答案。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当地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用第三产业赋能第一产业发展,旅游业倒推农业转型,为“农文旅”融合的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
2018年,大庙口镇新溪村村民熊迎春在村边溪水旁租下一大片荒地,种植了三十亩黄桃林。为了吸引顾客采摘黄桃,2019年,在黄桃林旁空地上又修建溪水乐园,没想到采摘园的生意日益火爆。尝到了甜头,熊迎春又与他人合作,一起承包、开发了乐园旁边的耕地,把它变成了一片两百多亩的荷花塘。经过数年的经营,莲藕采摘已成为整个溪水乐园收益最高的产业。
溪水乐园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采摘园、农家乐用“第一产业推进第三产业”的单一发展路径,通过第三产业带来的客流量反向赋能第一产业本身,实现产业间的互助互促。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让熊迎春走上了致富路,也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据了解,现在整个新溪村有二三十人在乐园工作,一年下来的零工也有二百多人,从而带动当地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实践服务团成员向熊迎春了解乐园经营情况。
在此次大庙口镇农文旅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中,湖大学子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极富文艺气质的“樱芝轩”农家书屋,它集图书馆、美术馆、民宿于一体,跨界融合点亮乡村文化,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
“樱芝轩”农家书屋由湘籍著名作家唐樱女士创办,书屋名取自姐弟三人名字,汇聚了唐家三姐弟的才情与梦想。唐樱以书为媒,将丰富的文学、历史、农林科普书籍引入乡村,为村民搭建起自我提升的阶梯。
书屋顶层的阁楼美术馆。
“樱芝轩”农家书屋,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乡村阅读普及,也促进了艺术文化的推广,将美的种子深植于乡土,让艺术的芬芳飘满乡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团成员正在欣赏画作、认真记录和交流心得。
随着农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大庙口镇逐步构建起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特色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走出大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更是让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增收。这一系列变化,不仅让大庙口镇的乡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苏煜文 周峻锋
编辑:戴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