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敦颐的“廉莲之源”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志丹 编辑:廖轩仪 2024-01-21 10:32:28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的周敦颐故居。

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系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周敦颐被尊为宋代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其名篇《爱莲说》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对中华文化影响甚深。

只饮端溪一杯水的“巡察官”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周敦颐被提升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使司(治所在广东韶关),进入大宋的监察体系,成为一名地方“巡察官”。

周敦颐第一次“巡察”,便来到有着“端砚之乡”的端州。端州(今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一带,有一种特产叫端石,其质地细腻滋润、坚实致密、纯净如玉,从唐高祖时期开始,人们将其用于制作砚台。千百年来,端砚成为歙砚、澄泥砚、洮砚等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深受历代帝王将相及文人雅士的推崇。

制作销售端砚,因而有着巨大的利润。周敦颐巡视期间,听闻时任端州知州杜咨利用职权垄断了砚石开采、砚台制作与销售,与民争利,并雅贿官员,人送外号“杜万石”。各级官吏纷纷仿效,贪污成风,百姓怨声载道。

周敦颐接到线索后,十分震怒。他到端溪微服私访,开展调查。

得知周敦颐在巡察,杜咨挑选了六块上等端砚,打算送给周敦颐,并表示“想要多少有多少”“每一块石头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然而,周敦颐不为巨额利诱所惑,妙计审案,成功查办了“杜万石案”。

同时,他积极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及时奏请朝廷颁布法令:“凡仕端者,取砚石毋得过二枚。”这样一来,连官员自己使用的端砚都严格规定不能超过两枚,从中牟利的渠道更是被彻底堵住了。

禁令既出,“贪风顿息。”此禁令后来一直沿袭到清朝。

图片

▲广东连州市郊巾峰山麓,周敦颐留下的“廉泉之源”石刻。(摄影:刘佳荣)

周敦颐查案后,当地百姓纷纷送来礼物,均被周敦颐拒绝,他仅喝下一杯端溪清泉酿出的茶水。

为此,当地乡民赞其“一生正气无人问,两袖清风有口碑,大人廉洁知多少,只饮端溪水一杯”。

据《阳江县志》记载:“(周敦颐)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行部岭西春、恩之间,狱多平反。”

1071年前后,周敦颐调离广东,“恩人(阳江人)感之,立祠以祀”。

溪祠在江城城隍庙右边,供有周敦颐塑像;清康熙十三年,当地人集资买下城隍庙右边地块,改建濂溪书院,中设周敦颐塑像。

与包拯海瑞两大廉吏齐轨连辔

包拯被誉为宋代“三贤杰”之一,而周敦颐被冠以“北宋五子”之首,二人先后任职广东。包拯曾知端州,周敦颐“巡察”第一站便选择端州。这其实也与包拯的举荐分不开。

周敦颐为官30多年,把权力当作为苍生谋利益、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不畏权势,一身正气。

宋代“三贤杰”之一的赵抃,曾是周敦颐在合州工作的顶头上司。当时有人诬告周敦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赵抃将周敦颐列入“小人”行列看待。

周敦颐既不主动巴结以缓和关系,也不刻意辩解,照常处理公务。

几年后,周敦颐再次与赵抃在虔州相遇成为工作搭档。通过朝夕相处,赵抃彻底改变了对周敦颐的看法,成为莫逆之交。

熙宁元年(1068年),因赵抃等的推荐,周敦颐从江西调到广南东路任职。

明朝海瑞罢官的故事人人皆知。事实上,周敦颐也曾因为民请命而罢官。

周敦颐刚到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相当于上等县的副县令)时,发现南安监狱有一死囚证据存疑,但顶头上司王逵在之前已将囚犯问成死罪,并上报朝廷得以批准择日斩首。

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根本听不进去,周敦颐写了辞职报告,连同自己的任命书及印信一起交王逵,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被镇住了,听从了周敦颐的意见,开展复查并揪出真凶。后来王逵对周敦颐非常信任,并推荐给朝廷,周敦颐升任郴县县令。

周敦颐在江西、湖南、四川一带也做过地方官,对下属要求十分严格。

有一次,一名下属习以为常地多领了三石米,周敦颐得知后非常生气,要求手下连同之前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并将管米的仓官问罪。

图片

▲永州道县濂溪广场。

周敦颐任永州通判时,侄子周仲章来看望,想谋个差事,被周敦颐断然拒绝。

侄子临走时,周敦颐除送了些银子和布匹,还特意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官清赢得梦魂安”道出了周敦颐为官的宗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父子三人弘扬廉洁文化

周敦颐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而世人将“廉”与“莲”联系在一起,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

其以莲喻“廉”,以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官之德与为人之德,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堪称“廉莲之源”。

周敦颐年幼丧父,8岁时随母投奔舅舅——龙图阁学士郑珦,来到衡阳,居潇湘门(今濂溪巷东)外祖父故宅,随后迁住西湖南岸的郑氏私学(今吉祥街口),与郑族子弟一起在这里读书生活。

郑珦因知晓外甥爱莲,于是在西湖遍植白莲。西湖公园“夜放白莲花”后被誉为衡州八景之一。

图片

▲衡阳西湖公园内的莲花。(摄影:刘安中)

为方便周敦颐及众子弟读书,郑珦还专门在凤凰山下虎啸岩旁建造“爱莲亭”,讲授易学。此为有史可查的国内最早以“爱莲”命名的亭子。

衡阳西湖爱莲亭从宋至晚清曾七次修葺,最后一次由彭玉麟出资易地重建在西湖的湖心岛上。其亭台楼阁众多,环境清幽,曾为中共地下党重要活动场所,后毁于衡阳保卫战的日军炮火。

现在,衡阳西湖公园内西北渚又复建了一座麻石构造的“爱莲亭”,在公园湖心岛北端山岗上,雪松还簇拥着一座外三内四结构的“爱莲阁”。

周敦颐在15岁那年,游衡阳西湖爱莲亭,并遵舅命题著《爱莲亭说》,以花论品阐述做人处世之道,呼唤“同予者”立志君子人生。

清嘉庆二十五年,衡阳知县李光笈主修的《衡阳县志》,刊有周敦颐著《爱莲亭说》。

观潮君比较后,发现与今版《爱莲说》119字无出入。虽真伪值得商榷,但周敦颐借“爱莲”以表崇敬高洁的人生态度,确定无疑。

衡阳这座城市,也留下了深刻的“周敦颐”烙印。

衡阳西湖之莲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品性,根植于周敦颐的灵魂深处,成为其廉洁思想的根源。

图片

▲2023年6月19日,位于衡阳石鼓区西湖公园内的周敦颐“廉莲之源”廉政文化主题园开园。(图源:中新网)

周敦颐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时期最重要的12年。景佑三年(1036年),20岁的周敦颐因其“一言清疑谳”而获得朝廷青睐,得以恩舅名义破格补荫入仕。

周敦颐21岁离开衡阳后,历35年,经5省动迁,先后任洪州分宁县主薄、南安军司理参军、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等职。

因其“为治精密严恕,务尽道理”,颇有治绩,深得官民喜欢,是一位以博学、清廉著称的官员。

据记载,周敦颐每到一地为官,都会在治所凿池种莲,莲池称做“爱莲池”,池上皆建“爱莲亭”,“以爱莲名其居之堂”示民警己。

从“爱莲”及至“爱廉”,周敦颐的“廉莲”思想已然成为一种精神源泉。

周敦颐有二子,长子周寿,于1082年即周敦颐去世9年后中进士,善书法,能诗,曾与黄庭坚为同僚,彼此友好。黄庭坚称周寿“纯粹动金石,清节不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次子周焘,1088年登第,与苏轼同官,亲如手足,唱酬甚多。人称“茂叔有子,良不诬也”。

图片

▲衡阳西湖公园内的周敦颐雕像。(图源:衡阳日报)

周焘生有三子,其后裔居湖南、浙江和江西等地,其中迁徙浙江的一支成为周恩来、鲁迅等人的元祖。

周氏后人的《周氏家训》,皆尊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为祖训,其中“规行矩步”“出仕为宦,官清吏瘦”“立身厚道”等均体现了周敦颐的“廉莲”文化精髓。

与许多大家一样,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高。及至南宋年初,才始得胡宏以尊崇,后由朱熹进一步加尊为“先觉”,至张栻首尊其为“道学宗主”,由此确立“理学开山祖”地位。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晚清大儒王闿运写的这副对联,对濂溪学的地位作了简明概括。

“濂溪之学,精悫深密。”经周敦颐的开创与践行,廉洁文化也构成了濂溪学中的重要内容。

螃蟹稿末尾动图.gif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志丹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5/65/134629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