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好声音丨周永亮: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杰 编辑:陈纲 2024-01-24 10:18:31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32.jpg

湖南省政协委员、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董事长周永亮。

红网时刻新闻1月24日讯(记者 刘璇 摄影 陈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实现自身跨域发展。”湖南省政协委员、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董事长周永亮在此次参会带来的提案中建议,当前湖南省应以创新性、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履职期间,周永亮从四个方面调研了湖南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现状。在产业园区方面,全省目前形成8家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园区,培育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职业院校方面,2022年,全省职业本科高校1所,专科高职78所,全日制在校生83.67万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职)495所,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61所,民办中职学校234所,在校生74.63万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方面,深入开展“楚怡工匠计划”“芙蓉学者”“芙蓉教学名师”“湖湘青年英才”的评选活动,加速名师大师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湖湘工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方面,全省市域产教联合体申报建设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其中,株洲市产教联合体是湖南省唯一入围的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调研中,周永亮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并深入分析了原因。

比如,现有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有限,近年来,由各高职院校牵头组织的19家职教集团发展趋于停滞,首要原因在于职教集团为非正式的松散型组织,在从事活动时难免因身份不明而缺乏合法性。

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虽然湖南省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但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宣传不足、落实缺少一站式服务机构等原因,该方案难以落地,影响力有限。省内大多数的融合项目仍停留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及职教集团等浅表模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不强,产学研融合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交易额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等。

评价方式不够全面。当前,全省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以第一方(高校)、第二方(政府)评价为主,缺乏覆盖政府、园区、院校和企业人员等所有参与主体在内的评价机制。

如何优化结构,解决问题?周永亮提出了四点建议。

共建实体化运作的组织机构。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企、校”实体化运行的“三螺旋”组织机构,成立政府、企业、院校等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产教联合体;政府园区推动在职业院校建设大数据平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培训中心等产教对接的载体,构建起产教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企业提供集生产、实训一体的设施、设备,以及一定数量的技术讲师;院校提供教师、学生、技术服务等要素。

共享“一体化”协同平台资源。一是协同育人,提升人岗适配水平。产业园区积极推动长沙先进制造业的相关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二是精准对接,搭建信息联动平台。产业园区牵头搭建产教联合体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打破人才供需市场信息壁垒。

共生具有内、外生动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等惠企措施,激发企业动力;进一步放权,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院校办学灵活性,为市域产教联合体混合所有制提供法律依据。

共构内外结合分类评价的评价体系。在联合体的外部,由政府部门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囊括政府、园区、院校和企业的多元全程评价监督机制;在联合体的内部,建立包括院校和企业参与的多元全程评价监督机制。围绕产业学院的投入、产出、运营和效果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评价,以实现对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参与主体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杰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5/68/134724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