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村劳模新力量丨朱霞:从教书到种地,生活有“田”更有“甜”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编辑:陈纲 2024-01-25 16:13:3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乡村振兴,人才为先。2023年6月,20位扎根湖南农村的工作者荣获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身体力行地服务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了弘扬农业农村劳模的榜样示范力量,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农村劳模新力量》栏目,记录、致敬一批批奋斗在治理乡村、发展产业、强村富民的农业农村劳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衡阳报道

一位跳出“农门”、在城市教书的女性,却选择回家种地,还种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来自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的朱霞,村里人亲切地叫她“霞妹子”。

霞妹子身材娇小却藏着无穷的能力,从在花圃里呵护“祖国的花朵”到在田野间端牢“中国的饭碗”,“弃教从农”的她将干事创业写在大地上——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朱霞让家乡农业种植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种粮产量也大大提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人”。

每天和土地打交道,避免不了满身尘土,但朱霞的内心始终饱含诗意。她爱阅读、爱写诗,也沉浸于穿梭于稻田田埂的恣意。

她将生活攥在手中,让青春在大地上翻腾起飞,而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微信图片_20240125113248.jpg

朱霞在荷间。

从三尺讲堂到田间地头,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

2017年,朱霞放弃高薪体面的教师岗位,在一片哗然声中,她选择接过父亲手中的重担,回乡种田。

在朱霞小时候,虽然一家人很早就搬到城里生活,但几乎每逢寒暑假都会回到老家。每当那时,朱霞最喜欢的就是围在奶奶身边,听一听过去的故事、了解以前人们是怎么种地与生活的。因此,她自小就有一种对于乡村、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

情感是桥梁,但要把地种好,光靠一腔热情远远不够。为了掌握种田的本领,刚回村的朱霞常常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父母长辈身后,学习他们是如何播种、施肥、防虫、收割。

从浸种、育秧到防虫、施肥,朱霞从零开始学习,逐渐熟悉了种粮的全过程。而通过向老一辈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与同龄人交流、参加专业培训班,朱霞从一个种粮“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了既懂种植又懂技术的“新农人”,驾驶收割机、操作无人机等等统统不在话下。

微信图片_20240125113302.jpg

驾驶农机的朱霞。

毫无疑问,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可能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5年的教师生涯在朱霞的生命中留下了绚烂的色彩。她觉得,种地就好比教书。“种地需要精心的管理与呵护,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与习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好的收成,教育也是一样,如果不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地教导孩子,孩子也很难成才。”朱霞解释道。

朱霞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秧苗,同时不断探索学习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如今,在她的合作社与公司种植和服务的区域,粮油复种指数达1.89,水田产出早稻+晚稻+油菜籽总产达到了900公斤以上,比大面积平均产出能力提升20%以上。

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她觉得做农业是精彩且光荣的,稻田里也有诗和远方,“农民这份职业也充满了幸福感与自豪感。”

从带头干到一起干,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农业是干出来的。说干就干的朱霞,挽起裤腿一脚踩进稻田,爱美的她顾不上原本白皙的脸庞逐渐被晒黑,满心记挂着一稻一穗。

2017年起,朱霞陆续流转土地直接种植粮油作物规模5800亩/年,占当地总流转土地面积的7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抛荒”,也让许多农户能安心外出经商和务工。

经过多年努力,朱霞带领的湖南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拥有了一支70多人的专业务农队伍。每年能为2000多人次提供服务并增收,其中受益女性达50%,帮扶了158户446位贫困人口脱贫,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

微信图片_20240125113315.jpg

机械化播种的稻田。

与此同时,为了让大家能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朱霞带领村民一起种植优质稻和台源乌莲,并以高出普通农产品15%的价格收购。

“这些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收获了许多荣誉,这也我觉得像我这样的点点星火也能成为燎原的希望。”朱霞充满感慨地说道。

回村之后,在朱霞的鼓舞和带动之下,台九村不少原本在外务工、经商的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在她的队伍中就有20多个年轻的农机手。“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做好的,我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实现共享共建、群策群力。”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回家种田“霞妹子”的不光把自己的田种好了,她更想让大家都能更高效、更轻松地种田。

你有闲地我来种,你缺技术我指导,你有产品我收购,你缺机械我提供——秉持这样一种理念,朱霞牵头成立了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以此解决有地缺人种、双季稻生产推进难、农业产业没起色、农民不富裕等问题。

目前,朱霞的合作社拥有烘干和秸秆收捡打包等大型装备80多台套和农机手30名,每年可烘干谷物1.5万吨、智能化育秧80万盘、稻米精加工2万吨、粮油生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次。

借助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让种植更高效、更轻松,也有效避免耕地抛荒现象。

作为一支由大学生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规模化与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5%以上、化肥农药减量30%以上。“粮食生产要走向精准化、工业化的模式,要向规模要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要向机械要效益、要向科技要效益。”

微信图片_20240125113310.jpg

朱霞查看合作社内的机械设备。

“我的回归以及取得的一些成就,为其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选择,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乡村、扎根土地。”可以说,朱霞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广大农村大有可为”。

而在未来,朱霞也希望用“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让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里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与乡村的魅力,推动农村旅游发展。

在朱霞的某条朋友圈有这样一段话:“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或许也是在有关朱霞的故事中,最好的注解。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5/69/134775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