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31日讯(记者 张盟 实习生 白一婷 刘佩妮)1月30日,长沙的天空灰蒙蒙的,小雨淅沥地落下。然而,在长沙火车南站内,却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火车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承载着无数人的离别与重逢,出发与归来。
长沙火车南站站内候车的苗族老奶奶。
“西西就是带回家最好的礼物”
陈先生站在座椅前,怀抱着他年幼的儿子西西。他双臂轻轻摇晃,试图安抚西西,可惜孩子似乎被车站内嘈杂的环境吓到了,哭得小脸皱成一团。陈先生无奈地摸摸西西的头,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柔情。
实际上,陈先生最初拒绝了我们的采访,他担心孩子吵闹,会影响到我们。然而,小西西对我们的采访设备产生了兴趣,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他竟停止了哭泣,好奇地把手伸向麦克风。我们都笑了起来,陈先生也随即同意接受采访。
陈先生是湖北人,在海南从事律师工作,西西也出生在海南,还没回过老家。这次是他第一次带儿子回老家过年。根据陈先生老家的习俗,大家会在中午吃团年饭,天黑后则要上山祭祀祖先。当被问及西西是否会参加祭祀时,陈先生半开玩笑地说:“那就要看他乖不乖了。”这时,小西西正专注地望着我们手中一闪一闪的收音设备,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卷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中,与家族紧密相连。而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被问到“新年带回家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时,陈先生几乎不假思索地蹭了蹭西西的脸颊,说道:“西西就是最好的礼物啊!”的确,希望与新生,或许就是春节给予人们最好的馈赠。
抱着西西的陈先生。
“我深爱着苗族的新年,喜欢那种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感觉。”
春节,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朋友相聚的欢乐盛宴。苗族的杨女士即将踏上归途,回到湘西的故土。她那圆润的面庞和弯弯的眉眼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谈及新年,她热情洋溢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家乡的独特风俗。
杨女士说:“在湘西,人们习惯提前庆祝小年,以此缅怀。”明朝时期,为了支持士兵抗击倭寇,当地人便决定将春节的庆典提前,以便士兵们能安心出征。杨女士强调,苗族的春节是一个群体性的盛事。正月十五那天,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扎制纸龙,燃放烟花,欢声笑语充满一天。她还计划与朋友们一起放花灯,迎接新春的到来。
采访中,杨女士不仅提及家人,还频频说起那些陪伴她迎灯烧龙的挚友们。“长大后,大家相见的机会变得稀少。这次能再次与他们团聚,心中满是欢喜。我还特意从长沙带了我喜欢的点心,想与他们分享。毕竟,春节的意义在于大家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又重温了儿时的美好时光。
采访结束时,杨女士深情地说:“我深爱着苗族的新年,喜欢那种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感觉。”春节不仅是家庭的节日,更是个人和家庭记忆交织而成的民族情感。这些记忆串联起我们对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共同编织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过年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刘爷爷今年62岁,身着一件灰黑色外套,脚边放着一个蓝色帆布袋,已洗得发白。他的孙子身穿明黄色外套,在刘爷爷身边跑来跑去。刘爷爷想让孙子安静地坐下来,于是拉住了他的手,可七八岁的男孩怎会安静下来?孙子开始在刘爷爷身上跨来跨去,刘爷爷只能无奈地笑了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的采访起初并不顺利,尽管刘爷爷很配合,但他的回答非常简短。直到我们问起刘爷爷行李里装的是什么,他才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述孙子在郴州的生活。
“都是我孙子的衣服和玩具。他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在郴州上学,今年期末没考好,没拿到三好学生……”刘爷爷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可惜我才刚到郴州,今年一直在厦门打工,过年了总算能回江西老家休息了。”我们这才知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还在工地干体力活贴补家用。“不过还好,回家了,可以休息了。”刘爷爷反复说着这句话,浑浊的眼中满是期盼。
带着孙子的刘爷爷。
世间有诸多不如意,但在回家的那一刻,我们可以卸下层层盔甲,让身心真正放松下来,积蓄力量,迎接未来。也许,这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
又一辆火车驶出车站,人们踏上了各自的旅途。前方可能是崎岖的山路,也可能是泥泞的小道,但无论如何,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都能放下一切,回归家庭,享受那份温暖与宁静。这也许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
来源:红网
作者:张盟 白一婷 刘佩妮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