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教大省和制造大省,湖南高校数量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坚实,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拥有广阔空间。
2023年12月29日,“创新全覆盖赋智深度行——走进中南大学”产业创新对接活动在中南大学举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加力提高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
三易精工是一家专门从事继电器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会现场,副总经理李红金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希望依托中南大学材料技术优势,突破纳米微晶电磁继电器技术攻关的难点。
继电器被誉为列车安全有序运行的“中枢神经”,列车的每一次道岔转换、启动停靠,都需要继电器来完成。相较于传统电磁继电器,纳米微晶电磁继电器更耐磨、耐腐蚀,磁导率更高,可以极大提高列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和本地高校交流起来更方便,对技术攻关也更为有利。”李红金告诉记者,公司和其他省外高校也有合作,但进度不理想。这次和中南大学专家深入交流,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攻关的路径,收获颇多。
近三年来,我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42.13%。但相较于先进省份,本地转化率还不够高。省科技厅数据显示,近三年湖南高校“三技”(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许可)合同成交额超1000万元的项目有45项,成交额14.34亿元,本地转化的项目只有21项,成交额仅3.60亿元。成交额前10名的项目,绝大多数被经济发达地区“抢”走。
提高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就近上“货架”,正是本次对接会的目的所在。
本次对接会,中南大学和多家企业成功牵手,签订6个成果转化项目和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成交金额达2.3亿元。
记者注意到,对接会准备了详细的供需清单和联络方式,涵盖省直、市州、高校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政产学研用金”各个领域,有效链接科技创新的供需两端,进一步方便后续对接合作。
让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飞机机轮刹车系统关键零部件、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基制动盘、人工胰腺……本次对接会多个签约项目和技术攻关需求均来自装备制造、新能源、大健康等我省主导产业、核心产业。可见,无论高校还是企业,都将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了湖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上。
2023年10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构建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描绘出一张清晰的施工图。
“抢抓我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公司正在着力研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铝基制动盘。”湖南湘投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轩表示,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拓宽赛道、开拓市场。
“低空经济”同样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湖南是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将来我们的产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无人机锂离子电池产品,乘着湖南发展“低空经济”的东风,公司产品销售红火。总经理纪铁荣表示,2023年公司加大投入力度,着力研发新产品,研发投入占比达到6%,预计2024年营收将突破10亿元。
近年来,聚焦“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机制模式,湖南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滚动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由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制造业关键核心产品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湖南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如大力实施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活动,组织企业走进高校、高校专家团队走进企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拓企业科技创新思路。目前,我省有创新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51.59%,居全国第一。
省工信厅副厅长彭涛表示,未来将紧扣创新驱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等有效融合,加快推动更多优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卓芳 姜鹏
编辑:廖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