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君见丨书山述年②起于《山海经》的文化龙兴

来源:红网 作者:李婧君 陈晓丹 朱博楠 严若鹏 张雨阳 李睿雄 杨劲 编辑:张俊 2024-02-10 09:32:53
时刻新闻
—分享—

龙,是《山海经》大加描摩的神兽,强大、尊贵、阳刚、傲视、威严、震慑。这些特点,引发中国文化广泛深远的共鸣。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进化的生命线。

当我们抬头仰望飞鸟,于是有了飞机;当我们俯身凝视大鱼,于是有了潜艇。

飞鸟和鱼,本是遥不可及的两极,我们靠着想象力,把世界两极拉紧。

从这个意义说,《山海经》讲述的妖仙异兽,绝非单纯的志怪故事,而是东方想象力的纵情驰骋,是民族创造力的汪洋恣肆,就像雪山之巅淌出的一脉清流,慢慢汇聚成全民族文化认同的大江大河。

《山海经》有大量龙的传说,而被《山海经》点燃的想象力,也点亮了中国龙文化的满天繁星。

大量以龙为主题的诗、赋、小说出现,留下不少传世之作。

如韩愈《龙移》一诗,描写蛟龙移动的壮观:“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这叹为观止的威力背后,是人们对龙的敬畏与膜拜。

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遇大旱,遂领百姓向龙求雨,而果真得雨。苏轼一高兴,到城东“石潭”边磕头谢龙,并将田园即景写成一曲《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古典小说中龙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聊斋志异》中写坠龙事件,“龙于泥水中盘曲三日,蚊蝇满集鳞甲。一日空中忽降大雨,龙便霹雳一声腾空而去”

7000多年来,“龙的神话”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从高高在上到落地民间,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鲜活的民俗文化。

而龙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它飘扬于旌旗上,环绕于石柱间,俯瞰于藻井中,腾飞于年画里,舞动于大年正月的中国。

可以说,《山海经》启动了一个文化龙兴的按键。“龙文化”从龙的国度、龙的故乡出发,走向民间,走向世界,成为全民族自觉遵从、反复践行、不断创新的文化深井。

每位中华儿女,心中都有一条顶天立地的龙。

本栏目由湖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红网联合出品。

往期回顾:

书山述年①《易经》中龙人合一的六境

专题丨君见

来源:红网

作者:李婧君 陈晓丹 朱博楠 严若鹏 张雨阳 李睿雄 杨劲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6/54/1352943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