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阳艳 胡弋 长沙报道
“我以后还要回来的。”十余年前,小镇青年邱玲即将前往深圳,那时的她,脑海中多的是对大城市的想象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不过,仍有一个念头牢牢占据着她的心。
人生数年,邱玲从家乡出发,越过山丘,抵达家乡。
从家乡出发,回到家乡
桥头河镇,地处湖南娄底涟源北部,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邱玲在这里出生、成长,受到这一方水土的滋养。
在邱玲的记忆中,家乡老一辈人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门手艺,制作木器、编织竹篾、染布等不一而足。小时候的她,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蹲在正在做手艺活的外婆或爷爷身边,好奇地盯着他们手上的动作,看一个个篮子、竹筐,一张张桌子、椅子从无到有,给生活带来变化。
与家人有关的温暖记忆,在邱玲心里埋下种子,大学时,她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成为组建后长沙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第一批艺术生。
经过四年专业而系统的学习后,邱玲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北上广深”是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之地,而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设计之都”深圳的吸引力尤为强大。
“我想去看看。”2005年,初出茅庐的邱玲,怀揣理想,渴望去更大更远的地方,看不曾见过的风景。于是,她加入了南下的“大军”。
邱玲。(文中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深圳,邱玲主要从事服装、手袋、皮具等产品设计工作,她用五年时间,积累了大量产品设计开发、品牌运营、策划等经验。千百个深圳的日与夜里,都有她伏案画图、选原料、跑工厂,不知疲倦打拼的身影。
行走人生,如翻越连绵起伏的山丘,未走完一段也许不觉其中风景,回望时,才知一路壮美。
邱玲回到家乡创建工作室,其中装满了她的作品。
2010年,邱玲的人生路上出现了新的“山丘”,她从深圳来到了自贡,开始了新的跋涉。
自贡被誉为“中国灯城”,自贡彩灯,更是国家级非遗。在这里,邱玲学会了彩灯设计,参与过大型灯会项目,她在新的领域精进专业,积累经验,并彻底爱上了扎染、蜡染等手工艺术,开始走上传承非遗、成为手艺人的道路。
多年在外独自拼搏的邱玲,常常想起家乡的山水、老屋、故人,在外时间越久,这种思念的感觉越强烈。
2016年,机缘巧合下,邱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热爱着坚持,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图景
“大概就是爱折腾!”邱玲笑着说起自己这些年的辗转多个城市的人生经历,语气轻松,但她的同学兼多年老友麦子却不这么认为。
在麦子眼中,邱玲一直是个勇于冒险、不断探索的人,心怀许多梦想,并乐于动手去实现。
刚回到娄底时,邱玲在企业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她对手工艺的热爱,未曾消减,反而愈加浓烈。
2017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一个人才培养项目正在招生,邱玲得知消息,“热爱的心瞬间就复活了”。因为这次培训需要全脱产学习两个月,还在企业工作的她偷偷报了名,想着没录取上就安心上班,“惊喜的是,我被录取了。”
邱玲作品。
邱玲作品。
正是在这次学习中,邱玲结识了不少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他们致力复兴和传承传统工艺的责任与担当,深深感染了她。
“没想那么多,想了就去干。”邱玲回想自己很多人生关键一步时的抉择,觉得更多是一种直觉或本能使然,因为热爱,所以她要去做。
学习扎染、蜡染的过程中,邱玲萌生了成立工作室的想法,也很快付诸了行动。不会经商、不会运营、不会选址,资金上也有问题,刚开始打造工作室时,她步履维艰,只有“一步一步地坚持。”
邱记染坊一隅。
从制作、售卖各类手工艺产品,到开设各类体验课程,再到开辟出适合团建的休闲空间,在名为“邱记染坊”的一方天地里,邱玲实现着自己的理想生活:手捧热爱,自给自足,人生自洽,烟火人间。
邱玲在工作室里开设了非遗手工体验课程。
与此同时,邱玲也凭借自己的作品在业内崭露头角。湖南省巾帼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优秀奖等都被她收入囊中。
从家乡出发,体验过人生的种种滋味后,再回到家乡,与当初那个自己重逢,此时的邱玲,已构建出自己的人生图景,那个“以后还要回来的”女孩,成为了家乡的骄傲。
如今的邱玲,不仅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更拥有了值得一生追求的事业。对于将来,她想,打造一个体验、学习、传播植物染、“蓝印花”、蜡染、扎染、剪纸、竹编等非遗手工艺的空间,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阳艳 胡弋
编辑:施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