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领先世界的深海科技 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编辑:李意一 2024-02-28 17:59:19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228170643.jpg

2月28日,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2月28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张恬)2月28日,鲁迅文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举办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研讨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贺正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

《“海牛”号》是苗族作家张雪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入选湖南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聚焦深海科技,塑造“时代楷模”形象,传递时代价值,是近年来在中国报告文学科技题材领域,记录新时代科技创新、具有大气象的精品力作之一。

2021年,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微信图片_20240228170658.jpg

《“海牛”号》新书亮相。

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以海底岩芯取样钻机“海牛”号首席科学家、“时代楷模”万步炎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为主线,讲述“海牛”号科研团队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实现技术超越背后的动人故事。作者辅以深海资源开发、中国探索深海的科普知识,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深海钻探的飞跃式发展,展现以万步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本书用极具情怀的故事呈现“海牛”团队科研工作者秉承“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理念,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定创新自信,不断向科技高峰攀登的决心和勇气。全书用文学、审美的艺术表达,构筑作品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与精神推动力,讲好中国科技自强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展现中国海洋勘探装备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艰辛过程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展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磅礴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研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努力。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 《“海牛”号》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现实温度,充满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揭示我国海洋钻探技术发展的艰辛历程,生动刻画“海牛”号研发带头人万步炎“时代楷模”的立体形象,成功塑造了一支科研团队,彰显其背后的科学家精神,相信这部作品一定会收获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胡革平在致辞中说,湖南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是文学湘军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湖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是苗族作家张雪云为国之重器立传、为“时代楷模”立传、为时代精神立传的用心之作。

贺正举在致辞中说,经过一年多的采访创作和精心编辑,《“海牛”号》终出版面世。该书是经“时代楷模”万步炎授权的唯一一本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文学界和出版界共同牢记“国之大者”,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以优秀文学“答卷”回答时代“问卷”的初心与使命。

微信图片_20240228170602.jpg

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研讨会上,张陵、康伟、周长超、陈涛、张健、王国平、刘大先、谭杰、纪红建、贺秋菊、周熠等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海牛”号》作者张雪云现场分享创作心得体会。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需要作家有宽阔的视野、犀利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文学、审美的感受。《“海牛”号》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力量,“身入”“心入”“情入”,把凸显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凝聚力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品不仅主题重大,内容丰盈,且蕴含深刻,写出了时代英雄,写出了时代气象,写出了时代精神,且呈现出题材选择精准,结构把握精巧,文本叙事沉稳,细节丰富生动,场景呈现真切,精神内核突显,视野宏阔审慎,审美温婉灵动,人物形象饱满多元等创作特点。

专家们认为,该作品是一部感应时代的报告文学力作,富有感染力、说服力与穿透力。语言优美,结构精炼,格局宏大,作者以女性的独特思考,以一贯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功底,在以呈现故事为主的同时,还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海洋开发时代背景、专业知识等进行呈现,让有硬度的科技故事变得生动与鲜活,柔中寓刚,视野开阔。情感化表达的采访手记,是对故事叙述的一种补充、一种呼应,使得作品平添了朴素真切的美感。作品写出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专业、质朴与善良、热情与孤独、辛酸与幸福,中国科研人的精神由此也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和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张雪云在分享致辞中表示,本书是向中国科研工作者致敬,向“时代楷模”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在采写过程中,她多次落泪,深感科研工作者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她不断提高自己深入生活、专研海洋知识的能力和自觉,到一线车间倾听“海牛”团队成员的故事与心路历程,到大海边感受海洋的辽阔和科研人的不易。她希望本书能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海牛”号科研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面向未来,攀登科技高峰,向深海挺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自信与豪迈。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6/62/135779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