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丨湘江北上,看辣椒青年的“热辣滚烫”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杨抒怀 编辑:高芹 2024-02-29 12:06:08
时刻新闻
—分享—

587d9638c6bb4da1a1eda10d2c84a806.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杨抒怀 湘阴报道

湘江北上,有一块食客趋之若鹜的“美食宝地”,这里是左宗棠故里、湘阴县樟树镇。

湖南人爱吃青辣椒,最爱樟树港辣椒。作为富有特色的“辣椒小镇”,樟树镇因盛产樟树港辣椒而名声大噪。

一斤能卖到近300元的“天价辣椒”,不仅熨帖着食客和村民的味蕾,也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樟树港辣椒产业。

在樟树镇,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辣椒青年。命运的齿轮,因一颗小小的辣椒而悄然转动。

这批“80后”“90后”年轻人,如今已是樟树港辣椒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具备很强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他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书写着专属于青春的“热辣滚烫”。

从电工到“辣椒医生”

2月26日一大早,“85后”椒农吴坤冒着小雨、穿着雨衣,正在自家田间整修辣椒棚。

吴坤的家,位于樟树港辣椒的核心产区文谊新村。正月初六那天,凌晨的一场十级大风,让全镇的辣椒大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也掀翻了吴坤家的20多个辣椒棚,直接经济损失超3万元。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08_副本.jpg

吴坤。

“躲过了雪,躲过了冰,还是没躲过这场风。”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辣椒医生”,吴坤是村里规模化种植樟树港辣椒的最早的一批年轻人,擅长诊断樟树港辣椒的各种“疑难杂症”。虽然有十几年的种植经验,但面对恶劣的自然天气,吴坤仍深感无力。

从门外汉到“辣椒医生”,吴坤摸索了十多年。湘阴是著名的“建筑之乡”,高中毕业后,吴坤跟随长辈学徒、外出务工,成为了一名电工。在他的记忆里,家里种的樟树港辣椒,是自留自种、自家吃的,但很多年前,市面上樟树港辣椒的价格,就比普通辣椒要高出很多倍。于是,他和父亲一合计,外出务工之余,索性扩大种植规模,对外出售樟树港辣椒。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13.jpg

正月初六,吴坤在清理垮塌的自家辣椒棚。

2011年,樟树镇辣椒产业协会成立。2012年,樟树港辣椒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保护。2013年,樟树港辣椒已经卖到100多元一斤。那时候,吴坤也因种植水平高、辣椒品质上乘,每年仅辣椒收入就有超10万元,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大家眼中,无论是做电工还是种辣椒,吴坤都是做一行精一样,热爱钻研、踏实肯干。

“很多人质疑樟树港辣椒价格贵,认为是炒作出来的。但如果深入了解它的品种特点和种植难度,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吴坤说,樟树港辣椒是未经人为杂交的古老品种,多为自留自种,抗逆性、抗病性比较差,非常娇嫩、产量不高。以前是露天种植,口感软糯、香而不辣的辣椒只有在端午节前后才有上市。为了拉长上市周期,现在都是搭建大棚、避雨栽培,以防止辣椒在采摘时受到细菌、病虫的侵害,因此避雨大棚、水肥灌溉等设施投入成本很高,因此辣椒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微信图片_20240229013337_副本.jpg

2月26日,吴坤整修辣椒棚。

这些年,吴坤加入了樟树镇辣椒产业协会,担任技术员。他一边管理家里的辣椒棚,一边义务为椒农提供技术指导,默默做事,从不宣扬。因为辣椒种植水平高,经常有外地老板出高薪请他去做技术总监,吴坤都一一谢绝。

“以前在外做水电安装工作,收入不稳定。现在种辣椒,好的年份,一年下来家庭年收入可以超20万元。”吴坤坦言,在家种辣椒,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在家方便照料,另一方面是看好家乡的发展,想和乡亲们一起把樟树港辣椒的品种留存下来、把产业做大做强,造福子孙后代。

告别打工人,种上“牛屎辣椒”

在樟树镇,回乡种辣椒的创业大军中,不乏大学生群体,殷明曦就是其中一个。大学生回乡,给传统的樟树港辣椒种植带来了新思路、新气象。

殷明曦是吴坤的初中同学,同为“85后”。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殷明曦在长沙卖了几年软件。长期漂泊在外、收入不太稳定、无法照顾家人,让殷明曦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03_副本.jpg

殷明曦。

作为土生土长的樟树人,殷明曦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这里近城、临江、拥山、含湖,位于省会长沙半小时经济圈内。“辣椒之乡”“天然氧吧”“森林村庄”等独特优势,让畜牧学专业的殷明曦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思路——种养结合,养牛、种辣椒一起干。

2013年,殷明曦辞去工作,带着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了几头牛,并将家里的6亩地全部支上大棚、种上辣椒,成为樟树镇采用大棚种植樟树港辣椒的“吃螃蟹者”。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32_副本.jpg

殷明曦在喂牛。

在村里,大家给殷明曦种的辣椒取了一个搞笑的名字——“牛屎辣椒”。何为“牛屎辣椒”?实则是殷明曦采用将牛棚和辣椒棚搭建在一起,通过一套自创的“自然农法”,用牛粪做辣椒肥料,用牛的体温来为辣椒棚增温。

殷明曦发现,樟树港辣椒植株除了“怕雨”,还格外“怕冷”。每年冬季,是樟树港辣椒的育秧期。秧苗的健康与,将直接影响第二年的收成。如何让秧苗安然越冬,殷明曦试了很多办法,烧锅炉、盖棉被都试过,但他觉得成本高又浪费人力。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21_副本.jpg

2月26日,殷明曦在检查辣椒棚。

有一年冬天,正在牛棚内喂草的他,突然来了灵感。他觉察到,进入冬季,同样是塑料大棚,牛棚明显要比辣椒棚暖和很多。于是,他立刻动手挖土,把自家的辣椒棚改造为沉降式,并把黄牛全部牵进了辣椒棚。

沉降式大棚的效果,就像地窖一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地温保暖,一方面牛的体温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帮助增温,可谓经济又环保。之后,每到冬季,殷明曦家的辣椒棚里温暖如春,牛与辣椒共生,秧苗长势良好。每年辣椒上市季,殷明曦家的辣椒也是最早上市的那一批。

告别城市“打工人”,殷明曦回乡变身“斜杠青年”。除了种辣椒,殷明曦还发动乡邻们四处寻找商机,农闲时节加工白辣椒、剁辣椒,秋冬季节做手工红薯粉,每年全家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樟树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创业,不再外出打工,过上了和殷明曦一样的“新农人”生活。

做好椒农的“店小二”

今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六凌晨的那场大风,也把殷素家的辣椒苗棚吹坏了。为了修复苗棚,全家人分工协作,乡邻们也来帮忙,先是买卡槽、钢管、塑料膜,然后重新搭架、覆膜,忙了10来天。

1989年出生的殷素,是樟树镇辣椒产业协会办公室主任,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女汉子”。2012年,樟树镇辣椒产业协会成立那年,机缘巧合之下,她进入协会工作,此前是樟树镇幼儿园的老师。到协会以后,殷素一边参与樟树港辣椒品牌的管理,一边学习辣椒种植知识和技术,一干就是十多年。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904_副本.jpg

殷素。

樟树港辣椒品牌发展沉淀十几年,小辣椒已成长为大产业,带动全镇村民共同致富。但是,在品牌打响的同时,也遭遇了维权的痛点,那就是假货层出不穷。2020年,协会专门设立办公室,意在进一步加强樟树港辣椒的品牌保护和管理。

办公室成立后,殷素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摸家底”。2020年下半年,殷素开始走村下田,对全镇樟树港辣椒种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3个月时间里,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她一个人走访了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的8个村,对每户家庭的种植面积、种植株数进行核实和统计,为樟树港辣椒品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微信图片_20240229011326_副本.jpg

2月27日,殷素在辣椒苗棚里查看秧苗长势。

维权打假,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樟树港辣椒是集体商标,维权打假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多。为了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殷素从零开始,坚持边干边学,一边购买法律书籍自学,一边向知识产权、消保维权方面的专家、律师请教,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维权实践中,越做越得心应手。

作为樟树港辣椒商标授权的“把关人”,殷素工作时总是一丝不苟、极有耐心。为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侵权行为,协会制定了严格的商标授权管理制度。面对不理解、不配合的村民,殷素总是耐心讲解授权流程,协助村民填写资料、办理手续。每到上市季,殷素就忙得像个陀螺,一方面负责向全镇椒农免费发放防伪溯源标签,另一方面参与市场巡查行动,与协会成员一起冒着酷暑、昼伏夜出、值守巡查,有效防止了外地“洗澡椒”流入樟树镇,有力维护了本地市场秩序。

401216b5-3550-4d59-9d5b-13a1b2b50dae.jpg

殷素参与拍摄椒农版《挖啊挖》。

“协会是为全镇椒农服务的,我的工作就是全力做好‘店小二’。”这些年,在殷素和协会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樟树港辣椒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保护也开展得很有声色。商标授权、市场巡查、打假维权、宣传推广等系列“组合拳”,让樟树港辣椒品牌越擦越亮。

“春节期间的这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樟树港辣椒生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预计今年辣椒上市时间可能延迟,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殷素说。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杨抒怀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6/63/135814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