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市天元区推进4833亩“高标田”新建改造

来源:红网 作者:杨如 张舟 编辑:曹缇 2024-03-26 14:41:14
时刻新闻
—分享—

1.png

红网时刻新闻3月26日讯(通讯员 杨如 张舟)站在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目之所及,管理、施工人员正抢抓工期推进建设;大型机械马力十足,穿梭在田间;施工人员配合默契,昔日不规整的一丘丘小田,逐渐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今年,天元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由过去财政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质量推进4833亩高标准农田的新建和改造。

建设一线 巴掌小田变成连片大田

忙碌的春色,令人沉醉。

3月22日,记者站在黄田村河堤上,眼前平整后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8台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紧张作业。

从小田变大田,从“细碎”到“平川”,黄田村党总支书记何任奇,亲眼见证了脚下这片800多亩田地的巨大变化。

“之前高低不一、大小不一,最小的田块只有0.1亩,平整后每个田块在6亩至10亩之间。田埂减少了,边边角角也变成了农田,还新增耕地约10亩。”何任奇说。

坚守耕地红线,不仅在数量层面,更要在质量层面。

天元区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思路,优化合并田块、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设施、畅通田间路网、土壤改良等措施,打造成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面积农田,促使耕地面积、农机化水平、灌溉效能、粮食产能、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创新模式 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针对零散小田多、机械耕作难度大等现状,今年,天元区首次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一改过去由财政单一投入的做法,而是向多元投入转变,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天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勇介绍:“今年,提高了建设标准,由之前的1600元/亩,提升到现在的3000元/亩。其中,财政补贴1600元/亩,社会资本投资1400元/亩。”

该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确定三门镇月形村、湖田村、黄田村为项目建设地点,总面积4833亩。其中,新建2463亩,改造提质2370亩;均为投融资创新项目,总投资1722.39万元,社会资本投入达到949.39万元。

在三门镇村民心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轰鸣声,是今年春天最优美的旋律。

“全组7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了,我们的配合程度都很高。”黄田村曾家组组长文春连说。闲暇时,村民们会在堤岸边,看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度。

村民何子加家里流转出8亩地,耕地补贴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有200多元收益,再加上如今他在田里干活,每个月还有工资拿,一年下来有4万元收入。他十分满足。

“社会资本投建高标准农田,让投资方、村集体、农户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推动农业生产体系改革创新,实现稳产、高产、增收。”赵勇的话语里洋溢着开心与憧憬。

多方共赢 引进种粮大户实现“建管用”一体化

54岁的李国良,是黄田村里的种粮大户。有着10多年种粮经验的他,最多的时候种过1000多亩。今年,他是黄田村8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经营主体,也是投资方。

“通过引入种粮大户,实现建设、管理、使用一体化,使农田建设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管护更到位。”赵勇说。

“以前这片农田高低不平,灌溉、排水、机械化作业不方便。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昔日农田变成了高产田、增收田,我们对夺取粮食丰收信心更足了。”李国良每天在田间看进度,为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他就十分用心。

4833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涉及成千上万名村民。小田变大田,都要流转过来,还要推掉田埂,能行吗?

天元区农业农村局协调组织,让项目所涉村组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能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大部分村民都觉得是好事。“因为村里种地的人少了,很多地块闲下来,不如流转出去,还有流转费拿。”何子加说出了大伙儿的心声。但也有极少数村民担心流转后,田埂不见了,分不清自己的田在哪儿,会吃亏。

村干部上门去村民家里做工作,从流转租金、长期收益等方面,为村民“算账”,用实打实的好处打动村民。很快,项目所在区域的村民都同意土地集中流转到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春风浩荡满目新,不负韶光万里程。下一步,天元区将扛牢保障粮食安全重任,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杨如 张舟

编辑:曹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7/60/136730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