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摄影 陈杰 杨抒怀 北京报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两个字出现了28次。科技,无疑是一个焦点话题。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亮相现场,回应热点话题。
在他的发言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阴和俊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
为了与年轻的“最强大脑”面对面交流,我来到了位于中关村科技园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机构创建于1956年,钱学森、钱伟长是第一任正、副所长。
走进力学研究所,迎面走来的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这里,我遇到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玉琼,湖南娄底人。李玉琼说,这两年新招的研究生都是00后。
我和李玉琼(左)在他的办公室交谈。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星载激光干涉测量研究,特种装备全域越野机动、载人登月与月球科考的车辆与机器地面系统力学研究——李玉琼向我介绍起了他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究内容。为了让我这个纯文科生听明白,他特意找出申请某个项目时制作的短片,“科研人员必须会表达,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高深的科学问题,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懂你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他问,“以前了解过力学相关的内容吗?”
我答,“我是个100%的文科生。”
李玉琼笑了,他说科学也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有机会可以和他一起去学校做科普。
李玉琼。
李玉琼今年40岁出头,从事科研工作近20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分子,要有责任担当和使命感,要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
2020年,当时已经30多岁的李玉琼决定“更换赛道”。短短两年时间,他就从光学领域跨入力学领域,并成功获得了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经费高达3000万。
但在成绩背后,满是艰辛。“做科研首先就要敢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下苦功夫进行科学问题的高度提炼和总结。”李玉琼告诉我。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你最关心什么?”我问道。
李玉琼告诉我,他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在这一次的全国两会上得到了回应。
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又比如,在“部长通道”上,阴和俊提出,要把青年科技人才从采购、报销、填表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充足的科研时间。
尽管离开湖南多年,李玉琼一直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比如说,2024年1月,他还被老家娄底市聘请为“引才大使”。
李玉琼告诉我,在中国科学院、航天院所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到处都有湖南人的身影,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科技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他所带领的硕、博士研究生中,大部分来自湖南,‘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在学术研究上绝对是一把好手。”
我想,或许就是这种“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让无数湖湘儿女义不懈奋斗在科研一线,乐此不疲。
“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在告别时,李玉琼将他的人生格言送给了我。
看着正值壮年的李玉琼以及他所带领的年轻团队,我对科教兴国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陈杰 杨抒怀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