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摄影/朱丽萍 北京报道
全国两会现场,我的目光被两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绣娘代表所吸引。一位是湖南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一位是湘西七绣纺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
见到成新湘时,她戴着一对红色与棕色相间的方形手工耳钉,小巧而别致,电梯里我忍不住多瞥了几眼。
她仿佛猜出了我的心思,主动说起这是湘绣的手工艺品,“兼具流行与文艺的国潮风”。
而3月7日,湖南代表团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石佳则穿着全套苗服款款入场,尽显民族范。
每逢重大会议,成新湘和石佳便化身为湘绣和苗绣“行走的代言人”。
交谈中,我发现两位绣娘各具特色,但也不乏相同之处,都在自己的领域下足了“绣花功夫”。
不止于绣花,两位绣娘还在“绣”什么?
绣产业,绣出家门口就业“幸福花”
16岁开始学习刺绣,成新湘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在湘绣领域深耕,立志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交谈中,我得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成新湘正努力追赶时代:湘绣作品从艳丽到雅致,从平面到立体,从大型摆件到小巧款式……因为,审美正悄然变化。
最近她考虑的是,如何将湘绣与动漫、影视、科技等现代化因素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
与成新湘主要深耕工艺品本身不同,石佳更侧重于苗绣文化的传播。
2017年,石佳决定返乡再创业,并瞄准了极具苗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苗绣。面向外出务工的妈妈们开展苗绣技能的带薪培训,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七绣坊苗绣工坊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看准了就抓紧干!石佳的骨子里有股敢拼敢干的劲头。
以针为笔,以线润色。我仿佛看到,绣娘们的手中针线成为描绘美好生活的“画笔”,最美的年华也在传承千年的刺绣艺术中绽放与延续。
绣文化,推动传统技艺焕新“生长”
湘绣到底有啥特色?成新湘用“湘虎苏猫”举例,湘绣的招牌是“老虎”。这么一讲,我脑海中迅速浮现了不少与虎有关的绣品。
“传统手艺不能失传。”近年来,成新湘致力于推动湖湘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她惊喜地发现幼儿园、中小学也有了湘绣兴趣班。
湘绣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份热爱的工作,更意味着传承与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纺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
如今,“国潮”越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们渴望展现中国气质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日益增加,通过中华服饰来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成为重要方式。
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不会针线活的00后,只觉得刺绣好遥远。那么,刺绣的门槛到底高不高?
两位绣娘不约而同地回答——不高。
最开始会苦,练习刺绣讲究“熟能生巧”,要磨过一段与各类针线“打架”的时光,出血、生茧是家常便饭,才能慢慢熬出头来。
而她们也期盼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坐得起冷板凳,愿意下“绣花功夫”,传承好“工匠精神”。
绣未来,筑牢年轻人民族文化认同
“赶上了好时代!”成新湘感慨,如今资源更丰富、平台更多元。手艺人地位也提高了,更受尊敬了。
她逐渐发现,年轻员工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不爱总绣同一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试错。“一专多能”者更多了,不仅懂设计,也懂刺绣,还能参与直播售卖。
石佳也观察到,90后、00后更多用网购,50岁以上的客户更多跟随旅游团采购。
为此,她瞄准年轻群体,邀请当红明星合作,传统文化与流量偶像的碰撞,让店铺直接卖断货,供不应求。
“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对话两位优秀的绣娘代表后,我的感受是,湘绣、苗绣等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正影响着每一代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让成新湘十分振奋。
她告诉我,未来将以培育湘绣传承人为首要任务,创作更多响应时代的湘绣精品,让更多人关注、喜爱传统文化,并深入探索湘绣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我逐渐懂得,为何如今我们如此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作品,也是在“绣”人生故事,更是在“绣”湖湘文化的未来。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朱丽萍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