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湖南既是湘商难舍难分的故园,也是兴业谋事的热土。202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先后多次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湘商回归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整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湘商大展拳脚打造更广阔的舞台,让湘商在湘更吃香。
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妇联重磅推出《湘商》融媒体专题,用《巾帼传》《创业纪》《园区志》《校友汇》4个系列生动再现湘商的创业传奇、政企双向奔赴的时代影像以及湖南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摄影 李丹 长沙报道
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珍凤。
把米晒在乡政府院子的“粮二代”
每到粮食丰收的季节,手扛着、肩举着,推着板车,或者挑着扁担,农民将一袋袋粮食运往粮站,他们任劳任怨,一年四季努力耕耘,路远的天没亮就要动身,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将提前晾晒好的粮食运到粮站等待验收、过磅,将自己种出的最好的粮食上交国家。
这些农民精瘦,皮肤黝黑,弯下腰来,与稻田合为一体。那是蒋珍凤对粮食,对农民最初的印象。农民们义务上交公粮,总是喜笑颜开,一名农民伯伯跟她说,这是支援国家建设!
蒋珍凤,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永州江华人。
她是家里的老二,小时候,喜欢当父亲的“跟屁虫”。父亲在粮站工作。作为粮仓管理员,父亲有了不起的“本领”,他把手插进稻谷里,就知道这批稻谷水分是否超标,用手搓开稻壳,就知道稻谷是否合格。常年用手碾稻谷,父亲手上有着厚厚的老茧。稻谷水分不达标,他帮着晒谷,金灿灿地铺满整个晒谷场。而后,他会拿出微薄的工资,请农民们吃肉“打牙祭”。跟着父亲,蒋珍凤偶尔也能蹭点肉吃。
粮站为防稻谷生虫、发霉,需要放药熏蒸,父亲的身上总有飘着灰尘的味道。
蒋珍凤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进的是烟厂,前往广东打拼,又回乡创业。父亲的身影如月光一般,印刻在她身上,她没想到,自己也成为晒稻谷的人。
瑶珍粮油有限公司的前身——“同丰粮食加工厂”,没有烘干设备,蒋珍凤与工人们一包包扛稻谷出来晾晒。没有场地,蒋珍凤把乡政府前面的篮球场、马路、镇上商贸城的路面清理干净当晒谷坪。
没有人工,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认识父亲,“他请我吃过肉呢!”并招呼着自家小子帮忙扛米。瘦瘦小小的蒋珍凤一次能扛起80斤稻谷,在夜色里,与村民们一起收谷、装袋。
山区的天气多变,常常有不打招呼就来的阵雨,摊晾的稻谷淋雨就怕发霉,蒋珍凤又找麻布袋当垫子和盖被,睡在稻谷边上方便照看。
这是蒋珍凤的创业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其中的酸甜苦辣、坎坷曲折及其所付出的代价,足以写一本回忆录。回想初心,蒋珍凤想带领农民种出高质量大米。
莽而细心的“丫头医生”
1991年,深圳火车站开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大部分都要在广州中转大巴车前往深圳,路程上要花费30个小时以上。尽管如此,每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50多万。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踏上了这座新车站的月台,开始了深圳之行,这是他南巡的第二站。这位老人在离开深圳的时候说:“你们要搞快一些。”
“南国春早”。《深圳特区报》记录邓小平深圳之行的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开篇写道,当然文章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下海创业成为一道风景。父亲离世,留下4万多元外债。为了尽早还债,2000年,蒋珍凤决定去外面闯荡。
到广东,蒋珍凤是农业技术推广员,接触到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理念,这种在种植加工中不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的安全环保生态的做法,让她大开眼界。工作之余,蒋珍凤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各种绿色、有机、生态的相关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她才发现老家的种田方式很落后,明白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蒋珍凤感叹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和果农骑着一辆摩托车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驰骋,“越偏远,越好!”到农村去,到大山里面去,手把手教果农种植绿色有机水果。
蒋珍凤很受欢迎,她把自己制作的水果栽培技术光碟挨家挨户分发,是农民伯伯口中的“果树医生”。她至今记得,果农用白话对她讲的一句话:“丫头,你能不能经常来给我们上课?你说的话,我们能听懂。”
也有“小插曲”。
在广西灵山县,推广种植技术,蒋珍凤说要修剪荔枝果树,把中间长势最旺的主枝砍掉,留下向四周生长的旁枝。当地果农跳起来反对,“你这个丫头懂什么!我种十多年,才长这么大,你一下子把砍掉,怎么可以!”
乡亲们去除杂草、虫子的办法就是多剂量添加农药,说明书上要求添一瓶盖,他们就添两瓶盖,未意识到农药对果树、土壤健康的危害。
2006年,我国正式废除了农业税,农民从此不用再交公粮了,收获的每一颗粮食都可以自由支配了,交公粮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好过许多,国家出台了各种粮食补贴政策,但农民想靠种地致富奔小康,还是很难。
蒋珍凤也看到,在加工厂里等着收购农户送上门来的稻谷,大多都是使用农药、化肥的大米,由于无法保证和控制稻谷的来源与品种,没有市场竞争力,一直卖不出价钱。一年下来收购的几十吨稻谷囤积久了最终只能都被送进猪场。
蒋珍凤看到这种状况,感到很心痛,越来越能体会到粮食人的不易。她作出一个决定:返乡,带领农民种植绿色有机稻米。
蒋珍凤
在微薄利润中找生存空间
每个人都相信,只要你愿意在春天播撒下种子,当丰收的季节到来时,风会抚过每一颗低垂的稻穗。
2003年,蒋珍凤借了10万元返乡创业,把哥哥家当厂房,把辗米机等一些必须的设备买了之后,她口袋里的钱,连一张办公桌都买不起。
没有一个花篮,没有一份贺礼,没有请一个朋友,甚至连一挂鞭炮也没有放,蒋珍凤的“同丰粮食加工厂”开业了,她当时想的是,帮农民把粮食卖出去。
接下来创业路上遇到的艰难,远比她想的要多。坐在加工厂里等着收购农户送上门来的稻谷,无法保证和控制稻谷的来源与品种,有的卖不出去,有的卖不出好价钱,一年下来,借来的钱都亏了个精光。
她观察到,老一辈种田,都是老方法,质量提不高,产量上不去。而另一方面,大城市里超市货架上的优质大米能卖到十几元一斤。这符合她的畅想,种出好粮食,应该卖高价。
如何种出高质量的大米,卖出高价?多年与农业打交道的蒋珍凤认为,好米要在源头找。
蒋珍凤在江华大瑶山流转1000余亩耕地,种植有机稻。但是,刚插上田,洪水就来了,洪水一过,泥土埋住水稻秧苗,得及时补种,往往直接面临减产和亏损。洪水走了,福寿螺又开始祸害秧苗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解决了一个个拦路虎,1000亩水稻都种植在瑶山里,生态种植环境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力和成本的问题——山里交通不便,收割稻谷时得请人一袋一袋背出来,谷子很重,来回一趟就需要半小时,尽管报酬开的很高,还是招不上人……
一轮下来,蒋珍凤连年亏损,负债累累,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但是,蒋珍凤没有被困难击垮,接二连三的挫折激发了她骨子里的不屈和坚韧,跟大米死磕。2009年,不服输的蒋珍凤再次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创办同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
蒋珍凤力排众议,贷款到账后,开始修建厂房,并购置了全套烘干设备,一天可以烘100多亩稻谷,1000多亩稻谷十天就可以烘干了。2015年开始,蒋珍凤对厂房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成为湖南省首个集稻谷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稻谷收储、加工处理系统;导入ERP系统,建成瑶珍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真正实现从种植到生产到销售全流程可溯源管理,而原来的1000多亩稻谷一天就可以烘干了。
为什么敢大刀阔斧投资?蒋珍凤坦言,人们会用薄如刀片或纸片来形容利润之微薄,作为主粮之一的大米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行业——企业经营最困难的2014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实现利润4亿多元,平均每家利润不足5万元。而上游粮农能赚取的利润也很微薄。
长此以往,农民出门打工便会成为常态,没有几个人愿意种田,因为种田赚不了几个钱。
如何破解?控质量,做品牌,提升溢价!
在湖南,还没有一个主导性的高端湘米品牌,但其品牌化之路需要下苦功夫,细熬慢煎,考验着企业的格局和实力。蒋珍凤说,她没进热门赛道,她更希望,在微薄的利润里找生存空间,为偏远地区的粮农们撑起一片天。
参与起草修订稻米行业标准
做产区品牌,要建立现代产业理念,夯实产业基础,为了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有机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蒋珍凤创新思维,将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水稻产业中。
例如,以前的瑶珍粮油公司因招不到财务人员,出个报表时间久的要一两年,现在利用互联网高效管理,速度提升翻倍,所有办事环节每天都可看可控;原来1000亩稻谷需要晒两个月,现在利用数字系统管理,一天就可以烘干。在瑶珍粮油公司的智能数字化工厂,生产智能报表、设备能耗监控、设备运维管控、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以及订单跟踪等等,全部一目了然。
2015年,瑶珍水稻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多亩,合作基地有10000多亩。2020年,瑶珍公司的销售网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230个城市,长期合作客户近3000家。
现在,瑶珍公司拥有总面积近10多万亩的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基地,以及年产10万吨绿色大米生产线,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
食品标准牵涉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领域的食品标准制定,历来社会关注度高。2021年11月,新的中国绿色食品稻米行业标准正式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份稻米标准推出前,全国范围有6家单位参与起草该行业标准文件,分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仙居县朱溪镇石坦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而文件主要起草人共有14人,其中就有瑶珍香米创始人蒋珍凤。
在上述参与起草行业标准文件的6家单位中,多数为质量检测及研究机构,全国只有两家农业实体,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能名列其中,实属不易。这份殊荣,也被业界人士称为“从某种程度上,瑶珍为湖南粮油正了名,让同行为之扬眉吐气”。
获得国家级肯定的瑶珍粮油公司,从一家小作坊式粮企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余年来经历和见证了湖南粮油由粗放式生产到现代化管理的全过程。蒋珍凤的创业故事,更是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
事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同时,蒋珍凤不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在江华、江永、宁远、道县等地,蒋珍凤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先后带动了8万多名山区同胞共同发展致富,其中贫困户7000多名,为当地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瑶珍公司生产区,记者看到,一辆辆满载稻谷的货车缓缓驶上过磅秤。称重后,工作人员迅速取样,通过精米机将稻谷脱壳碾白后送去检测。检测员将大米样品研磨碾碎,放入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器中,仅十分钟就能检测大米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瑶珍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只需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专业的大脑,而不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始终坚持从源头管控,始终坚持打绿色环保牌,“瑶珍”牌大米不仅在当地有了名气,在沿海地区也有了大量客户。以原有基地为基础,瑶珍系列大米逐渐销到沿海地区,进入了沃尔玛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还上了几十个线上商城平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瑶珍”成为首批通过大湾区最严格准入“圳品”认证的湘米品牌,八个瑶珍产品通过300余项供深食品标准体系的评价,成为湘米佼佼者。
从最初的传统大米加工厂,通过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的方向探索,引领传统粮食产业迈入智能制造的时代,基地种粮农户每亩年收入增加400多元。这就是蒋珍凤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闻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