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从“冒得搞头”到“年入百万”,湘潭这个村做得放亮滴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廖轩仪 2024-04-20 10:53:3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湘潭县排头乡有个南下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的唯一收入是靠老村部租赁的每年3000元租金,但到了2023年村集体经济却突破了100万元。

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涨了三百多倍。

近日,观潮君走进南下村探寻这里的“生财之道”。

图片

▲南下村是排头乡“早专晚优”万亩示范优质稻基地的核心产区。(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南下村提供)

南下村其实是个合并村,由上南、湘南、南桥三村合并而成。

2017年并村后,村干部职数缩减大半,有的村干部只能“下课”。

虽然大家表面不言语,却是谁也不服谁,暗自顶牛较劲。

“三个班子要整合成一个,自然会有矛盾,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简直就是一个烫手山芋。”2019年,李德平刚来南下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村里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是典型的“三无”村。

图片

▲丰收时节,南下村村部大坪里晒满了稻谷。

加之南下村位于排头乡的最南端,虽离高速公路入口不远,但过去村里通往高速入口的路况很差,并没能吃上高速公路的红利。因村里没有什么支柱产业,70%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

产业发展弱、基础设施弱、集体经济弱,低收入人口多、社会矛盾多,基层组织力不强,这“三弱两多一不强”成为压在村民心头的“大山”。

不少人甚至觉得,南下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冒得搞头”,不如南下打工。

“农村矛盾复杂多样,只有威望高、成就高的人才能镇住场。”李德平认为,解决南下村的问题首先是需要一个能力强、品行优的人来“坐镇”,先要解决人心涣散的问题。

图片

▲由南下村主办的农耕文化节热闹非凡。

2020年,李德平与老村支书将目光瞄准了在外打拼多年、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符以亮。

“我从小在外打拼,早就定居长沙了,逢年过节回来看望父母,一年也不见得在村里待30天。”符以亮说,每次回村看到路不通、经济萧条,偶尔也冒出为家乡作贡献的想法。

所以,这些年,他前前后后为村里捐款捐物二十多万元,但要让他“一股脑”回乡,事业正如日中天的符以亮“连不来神”。

“投钱放到外头,不如在家门口发展,赚了买卖还赚吆喝。”

“你有文化、有贤德,隔壁左右都相信你!”

“村里需要你这样的人,回来吧!”

……

2021年,符以亮最终被村里“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决定回乡带领村民大干一场。

图片

▲黄骨鱼养殖。

符以亮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走村口、下田头、访企业,“第一把火”烧向了人居环境整治。

他认为,村容村貌不仅是一个村的面子,还是一个村精神面貌的体现。

经过一番整治后,南下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长期全乡垫底一跃成为全乡第一,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环境意识大幅增强、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凝聚力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符以亮与村支两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决定以“整村运作、全要素推进”为着力点,发展村集体经济。

具体而言,就是发挥南下村种植优势,在大规模种植稻谷的基础上,利用零散土地种植黄豆,并对村民实现保底销售;同时利用山塘多、水质好的优势进行黄骨鱼养殖,形成南下村的“三黄”产业。

“重点扶强村上的种养合作社,让村集体、村民都参与其中,都能分一杯羹。”符以亮说,让村集体通过资金、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再由村党总支牵头、村民参与来进行资金筹措,推进村里种养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目前,南下村形成了以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经济合作社、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惠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为核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家,并发展种养专业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3家,种植大户17户,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2万元。

图片

▲小籽黄豆。

“不光有固定分红,每月干活还能赚3000多元,这比在城里打工强呀。”今年49岁的村民杨泳球家有三个女儿和两个老人,前几年她将土地流转给日香专业种养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实现了就业,既能照顾家人,又有一份工资。

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兴旺,如今的南下村,黄骨鱼养殖基地里鱼儿活蹦乱跳,优质稻基地内绿意盎然,蘑菇种植大棚里蘑菇如花绽放,好一派乡村振兴图景。

有了“村集体经济”这个1,后面的0才显得有意义。经济实力上来后,南下村迅速把生态文明、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等工作提上了日程。

每当夜晚降临,村部大坪站满了跳广场舞的村民,成为靓丽风景;两届趣味农事劳动竞赛,让种粮能手在田间大显身手,现场热闹非凡;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活动的开展,让村民喜笑颜开;南下村C475旅游产业公路建设完成,6米宽的柏油路直通高速入口……

在村民蔡自光看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他说:“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都看得见,这一届村干部是干实事的,心中装的是村民。”

图片

▲村民点赞。(图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从都不看好的“三无”村到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的“希望”村,南下村“蝶变”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语境中,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

找对人。在南下村的发展故事中,以符以亮为“领头雁”的村支两委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前的南下村只有白头干部,没有黑发村民。新上任的村支两委,实现了从平均年龄60岁以上到如今的平均年龄40岁不到的“换血”。焕然一新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更有干劲、更有想法。

观潮君在采访中发现一个现象:近年来不断有在外小有成就的老板回乡创业,曾经只剩老少的南下村回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三十年前往城里跑,三十年后往乡里跑。”村党总支委员王寿宇说,目前南下村有6个80后回乡,创办了日香专业种养合作社等,最近还有个95后年轻人也来村部洽谈回乡发展种养业的事宜。

图片

▲新修的C475让南下村离高速入口更近了。(凌雨晴/摄)

干对事。产业兴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选择什么产业更重要。南下村选择发展“三黄”产业,是其得以取得成功的关键。

“每一项决定都要深思熟虑,这关乎4000多位村民。”符以亮说,南下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先把优势放大,再去补短板。

南下村的黄豆种植从2021年的70亩到2023年的1000亩,黄骨鱼养殖从2021年的10多亩到2023年的200亩。

不难看出,南下村的产业发展既有因地制宜,也有稳扎稳打。在乡村振兴中,够坚持这两点,至关重要。

修对路。乡村振兴工作,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而是需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这条路,不在规划的方案里,也不在村委会的大楼里,是在村民们的心里。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这个“人”既指少数能人,更是指村里的每个人。凝聚人心,让村民们都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把“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在村民心里修通,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的南下村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人心越来越齐,村支两委也更有了凝聚力与向心力。去年C475旅游产业公路的建设,涉及9个村民小组190多户村民的菜地、林地调整,仅仅通过一场村民小组会就实现了一次性通过。

种粮大户胡赛姣说,这些年村里的环境好了,产业好了,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村上清理积雪、砍树砍草等志愿活动,不用村干部号召,村民们自发就参与其中。

“今年我们将以南田水库为载体,进一步盘活水库周边闲置房屋与宅基地,打造水上民宿、陆地民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80万。”符以亮表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让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强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螃蟹稿末尾动图.gif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8/64/137492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