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株洲制造那些“新”事儿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任欣蓓 2024-04-23 23:11:44
时刻新闻
—分享—

株洲的大国重器又上“新”了。

4月20日,我国载重最大货运列车成功开行。这列长超4公里、载重3万吨级重载列车的“火车头”,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

而就在上个月底,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在新朔铁路巴准线四道柳站首次完成万吨装车试验。

我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正在载重实验。

该机车以氢气为能量供应,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装备的市场化运用取得关键性突破。

“火车头”新品频出的背后,是株洲奋力踮起脚跟的向“新”而行。

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以株冶、331、601、车辆厂、南车、株化等为代表的大企业带动株洲制造一路“风驰电掣”,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

株洲高新区繁忙的生产车间。

然而,历史的局限性,让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发展、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等,日益成为“株洲制造”发展的掣肘。

清水塘一度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

为了“守护好一江碧水”,株洲壮士断腕,主动关停经济的“半壁江山”,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迭代升级。

如今,株洲的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国内每10台中小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株洲造”、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

去年1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11MW陆上风电机组在内蒙古下线,这是目前全球已下线的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机组。

11MW陆上风电机组。

该机组的动力心脏11MW直冷双馈风力发电机,是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配套开发。

“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株洲市工信局局长宋长征表示,株洲的策略就是,紧跟市场趋势做研发。

前不久,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广东韶关举行。会上,株洲作为中部地区两个发言城市之一,推介了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经验。

株洲企业研发的轻型飞机。

“中小航空发动机连年保持30%的高速增长,并为株洲通用航空产业抢占先机提供强大技术支撑,2022年更是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株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阳望平在会议上介绍。

目前,株洲已是全球首个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这里生产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70%以上的“大脑”“心脏”“神经”,电力机车、动车组、城轨等出口至全世界,成为流动的国家名片。

从老工业城市到产业转型焕发勃勃生机,株洲是如何实现巨变的?

清水塘片区原株洲钢厂拆除现场。

在观潮君看来,株洲的向“新”而兴,关键是把握住了三重逻辑。

端牢“饭碗”的逻辑。

一个家庭也好,一座城市也罢,关键是要搞清楚自己吃饭的家伙到底是什么。

对于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一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制造业无疑是其最重要的“饭碗”。

虽然面临环保压力,株洲曾关掉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株洲对于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却始终未曾动摇。

从逆境中爬起不易,跑起来更难,但株洲的步伐似乎正越来越快。

株洲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邓莹璐认为,或许这离不开株洲积极布局“新赛道”,加速“以新促兴”,打造“制造名城”的核心理念。

2021年以来,株洲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

同时,株洲市还在着力培育动力产业的衍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现了从零起步的跨越式发展,以激活株洲整个产业生态。

某种意义上,当株洲提出打造“制造名城”时,就决定其饭碗只会越来越稳、越来越大、越来越丰盛。

舍得“花钱”的逻辑。

曾国藩在给子孙的家书中说:“如果你想赚更多的钱,一定要舍得去花钱,并且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株洲在科研上就特别舍得花钱。

2023年,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7%,已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

而结果也证明了加大研发投入的正确性。从近年的数据来看,科技创新对株洲经济发展的贡献已上升至65%。

如今,株洲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到88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

而驱动制造业推陈出新,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正是科技创新。

过去株洲是靠制造业起家,现在是制造业当家。也难怪株洲市民自豪地概括,“我们的土特产就是‘大国重器’”

而制造业向高端化进阶的同时,带动的是产业工人增收、税收质量的提高,当家庭和政府都有钱的时候,消费、基建就有了着落,一个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就能滚动起来。

坚持向“新”的逻辑。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

有观察者认为,正是当初的决心,为如今株洲培育新质生产力下了一步“先手棋”。

如今,北斗规模应用、工业软件、数字技术、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复合新材、清洁能源、新型储能技术等一批高科技新兴产业,在株洲“蓬勃生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是一种产业内涵的“革故鼎新”。

服饰制造是株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行业内有更新快、质量佳、出货快的口碑,但以往一件服装从制版到成衣最快也要近一周的时间。

如今在株洲,消费者进扫描间,只需3到5秒,系统就能帮你匹配一套合身且专属定制的衣服。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画面,而是作为株洲智能制造重要一环的服饰产业智能制造。

智能系统正为顾客定制服饰。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三维人体虚拟试衣系统。”湖南狐轩服饰有限公司副总裁韩水平告诉观潮君,系统能在3至5秒建立人体3D模型,并精准获取数十项人体身材数据,消费者能360°看到服装与用户自身匹配的效果,不光可以实现虚拟试衣,还可以根据身形数据实现远程服装定制。

这,或许就是产业向“新”所带来的变革。

这,或许也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有的状态。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8/67/137591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