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博,“活了”丨带你穿越千年 只为一见那湘江边摩崖石刻的风采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朱丽萍 编辑:王津 2024-05-24 22:17:37
时刻新闻
—分享—

7f6953e9f9854c169407a14bc5949526.jpg

文博会湖南馆内,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推出了一批依托数字化大屏为基础的内容产品和交互应用技术。

红网时刻新闻5月24日讯(记者 郭薇灿 摄影 朱丽萍)当原本用肉眼难以辨识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辨,我们就如同穿越回千年以前,看着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挥毫。

这种美好已不是愿景。在第二十届文博会上,湖南馆展区内,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着重推出了一批依托数字化大屏为基础的内容产品和交互应用技术,其中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数字化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展示现场,观众通过裸眼3D大屏就能清晰目睹颜真卿的笔触,并感受浯溪文化名人知识图谱。

这是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地将这一书法艺术瑰宝进行数字化还原,并通过裸眼3D大屏的形式在文博会上展出,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此项成果源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团队领衔的“数字浯溪”项目,该项目通过多光影高精度数字采集技术,对一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碑进行了全方位的图像采集。

中国的摩崖石刻起源极早,古者封禅、佛教造像题名、文人学士镌刻诗赋……摩崖文化遍布海内。而湖广湘漓一线,自古为荆楚至岭南的水路通道,水石清秀,流寓者众,从而成为文人雅士依石而留下墨宝的“聚集地”,其中又以湖南永州的浯溪碑林摩崖石刻最为密集,号称“南国摩崖第一”。

项目负责人孔皓介绍,团队使用专业设备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从八个不同方位,扫描了上百张图像,经过计算机视觉计算,结合图像叠加、图形渲染技术,包括PBR渲染和NPR渲染,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完成全细节立体成像,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则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

如今,数据库里储存了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首次建立起从数字采集到产业应用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塑造可复制推广的中国石碑石刻数字应用之典型 。

16d33081e1924ae19469c1650fb02817.jpg

“数字汉生活”将马王堆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汉代生活方式。

此外,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与湖南博物院合作推出的“数字汉生活”项目以湖南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为基础,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从“库房”到“硬盘”的局限。通过“穿汉服 享汉乐 食汉宴 用汉方 写汉字 购汉礼”六个维度的创意展示,该项目成功将马王堆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汉代生活方式,通过数字技术革新、设计力创意力焕活,让受众与西汉文化更具交互性、沉浸式、趣味性,给体验者带来全新的“汉生活”体验感受。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转化,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碑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所喜爱。”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李武望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文物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数据储存,它承载着对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产业生态的“焕活”使命。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和产业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致力于发挥文化遗产的艺术、学术和产业价值,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朱丽萍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9/68/139362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