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完罍归湘十周年② | 皿方罍身盖合一的百年“回家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李丹 编辑:张俊 2024-05-25 09:57: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实证。今年恰逢皿方罍器身从海外回湘,身盖合体十周年。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了“湘”味十足的文博题材京剧大戏《皿方罍》。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完罍归湘十周年》系列报道,全面讲述皿方罍自身及回归故事,进一步挖掘文物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让“国宝”的磁力越来越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民众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

微信图片_20240522095043_副本.jpg

5月下旬,湖南博物院皿方罍展柜前人流如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任晔 摄影 李丹 长沙报道

初夏时节,位于湘江东岸的长沙美术馆内,“完罍归湘”发起人、长沙美术馆馆长谭国斌再次回想起十年前皿方罍的回家之路,依旧感慨万千。

“五千年,两分离,一条心,合二为一。”说起“完罍归湘”的过程,谭国斌用一串数字概括了皿方罍回归的内心感受。

如今,谭国斌依旧会经常去湖南博物院看皿方罍。他说,每次见到皿方罍都会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十年前洽购、谈判、回归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而文物本身就承载着一段历史,背后蕴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

身盖离散,游子颠沛

皿方罍的故事,近乎横贯了整个动荡的二十世纪。

1924年,湖南常德桃源县漆家河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辨识出罍盖上的铭文,确认为商代器物后十分重视,开始追索皿方罍器身。

因心系器身,钟逢雨在1925年6月11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题为“桃源发现商朝太庙古物,惜为他人私行购去”的文章,斥责益阳古董商石瑜璋“仅以洋银百元估买入手,希图媚外渔利”,是“全国公敌”,并恳请当局沿途检查。

这一文章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要求湖南省追查。当时的政府部门长沙内务司发出了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1925年7月26日的《长沙大公报》报道益阳县长回复了长沙内务司,指出该器身在长沙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已责令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

让人扼腕又无可奈何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物保护法是在1927年后的将近十年里,才相继起草、拟订的。也因此,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追索皿方罍的事情不了了之,皿方罍器身也不知所踪。

8_副本.jpg

皿方罍罍盖和罍身保护程度不一,因罍身近百年来辗转海外,有多处锈斑。

可好在皿方罍器盖的线索一直十分清晰,自发现者艾清宴父子将其转到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之手之后,不久便到了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团长周磐之手。

据《周磐自传》《彭德怀自述》记载,1925年4月至6月周磐驻军于桃源漆家河,7月已经离开桃源到了澧县。1952年周磐交出皿方罍器盖,同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嘱“妥为保存”。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并,罍盖又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从此安好。

皿方罍器身自被益阳古董商石瑜璋买走,在长沙杨克昌古玩店出现后,便开始了辗转流离的历程。

08_副本.png

1931年的英文版《中国艺术史》图书。

皿方罍器身的再次现世,是在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所著的《中国艺术史》一书中。书中收录了皿方罍照片,并介绍为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收藏。该书于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此后,再次有关于皿方罍的消息,就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此时,皿方罍被日本人浅野梅吉收藏。其子浅野刚完成父亲遗留的书稿,1961年出版了《中国金石陶瓷图鉴》,其中有皿方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介绍此器物于1930年购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皿方罍再次易主,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据新田栋一自述,于1950年见到此器,当时以重金购买,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

2001年,新田栋一家族将皿方罍器身交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350万美元,赴美竞买,但被一位法国收藏家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拍得,打破了当时中国青铜器以及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

皿方罍现世海外,但因高价拍卖,器物身盖合一的夙愿再次落空,一时间,这种遗憾在无数国人心中蔓延,久久难以释怀。

偶遇罍身,筹措资金

时隔12年,2013年11月,再度传来皿方罍器身将于2014年3月20日上拍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会的消息,已是大明星的皿方罍重回拍卖场,一场最为激烈的“罍王之争”即将来临。

谭国斌第一次见到皿方罍的罍身,是在201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VIP藏家的拍品预展上。看到器物后,谭国斌不禁感叹:纹饰极其精美,器物十分庄重。

99_副本.jpg

皿方罍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整器雄浑庄重、雕刻精美。

“当时看完皿方罍的器身后,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在拍卖会现场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带它回家。”谭国斌说,以前只听过皿方罍的故事,没有见过实物,那次在香港见到皿方罍的器身后,心情十分激动,上面的铭文、纹饰证明了它来自中国,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内涵,这样一件文物,它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归出土地,回归湖南。

海外文物回归的渠道有捐赠和购买两种基本途径,购买又有通过收藏家、古董商、拍卖公司等进行洽谈收购和竞拍等不同形式。谈及在完罍归湘的过程中,为何会选择洽购这种模式,谭国斌说,吸取了2001年竞拍失败的经验,这种流散文物,最好是用洽购的形式更有把握,也更加稳妥。

从香港回来后,谭国斌于2014年初时,开始在湖南筹集资金。

虽然洽购资金的事情让谭国斌十分苦恼,但谭国斌仍与佳士得不断沟通。2014年2月,佳士得将皿方罍的起拍底价告诉了谭国斌,为1800万到2000万美元。而对方开出的洽购价,则高达5000万美元。

有了底价之后,事情明朗了不少。

2014年3月,湖南专家组组成了8人团,赴美洽购。他们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名义致信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可没曾想到这封信流传到了网上,使得外界均知湖南“仅筹措到2000万美元”。

万众一心,洽购交锋

当时,在启程美国的飞机上,省博物馆专家携带了一件特别的物品,这件物品正是对洽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的——3D打印罍盖。

“2014年3月,我们部门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在不拿走皿方罍罍盖的前提下,做一个罍盖的复制品,让馆长和青铜专家们带去美国拍卖会现场,来证明在湖南的罍盖和在纽约的罍身是一体的。”湖南博物院藏品登录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廖丹回忆,当时的时间十分紧张,要做到和罍盖的大小、纹饰、器型一模一样,用以前的方法来做复制品,是肯定来不及的。“于是,在讨论会上,我们部门提出能不能试一试3D打印。会后,我们就立即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馆领导,馆领导非常支持,说可以试一试。”

廖丹说,“在这种争分夺秒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一家专门从事3D打印的公司。这家公司听说了文物的情况后,也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凭借着我们提供的6张罍盖的照片,4个工程师连夜完成了数字建模,在电脑中模拟出罍盖的3D图。然后,经过16个小时的3D打印,终于把罍盖做了出来”。

幸运的是,飞机起飞前,这个皿方罍罍盖的3D打印模型被紧急送到洽购团队手中。

“我们抵达纽约,下了飞机后就直奔佳士得总部,开始洽购。”谭国斌介绍,“在来美国前,其实除了筹集资金,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了统一全球华人战线,得到全球华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我们找人起草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在此谨代表全球华人藏家祈愿此件国宝能顺利回国,为中华文化再添灿烂华章,也烦请贵公司促成此事。同时,我们谨向全球华人藏家呼吁:恳请海内外华人藏家在拍场中以大局为重,万勿以个人好恶哄抬价格,期待全球华人藏界和衷共济,为后世子孙计,促成此次国宝回家的盛举,成就中华收藏的又一佳话。’”

这一公开信发布后,来自全球各地的许多华人藏家都纷纷表示,不参加拍卖,让给湖南团队去洽购。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进行了发声,让皿方罍身盖合一,让一件文物完整起来,这样的呼声,在文博界流传。来自文博界、全球华人藏家的共同发声,对卖家拍卖皿方罍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那次洽购谈了三天三夜,回想起十年前的洽购过程,谭国斌依旧觉得惊心动魄。

图片1.jpg

在美国,3D打印的皿方罍罍盖与罍身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完成合璧。资料图

“交锋肯定是有的,卖家起初要5000万美元,而最终谈下来的价格只有2000余万美元。”谭国斌回忆,带过去的3D罍盖对洽购谈判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开始3D罍盖并没有与器身合上,旋转了90度之后,就合上了,大家看到这一幕十分激动,这样也更加证明了罍盖与罍身是一体的。

“从洽购谈判起,团队就开始给卖家讲道理。”谭国斌说,毕竟买回去是为了公益,将来是要进博物馆的。皿方罍流散海外这么多年,也是一件残器,它盖子和器身没有在一起,何不成人之美……当时,卖家也认可了这些理由,做了一些让步,谈了一天,仅少了500万美元。

第二天、第三天,谈判依旧在激烈地进行,洽购团队又强调了“华人收藏家都支持自己,都不会出手”“湖南流散出去的文物,按照国际公约上的文物法,是要追讨回来的”等理由,经过不断努力,双方最终在2014年3月19日下午4时达成协议,而此时距拍卖开场不足24小时。

当天,充满戏剧性的一幕是:洽购成功后,谭国斌去佳士得财务室刷卡付定金,因为外汇限额,那天他刷了100多次卡。尽管如此,他内心依旧激动不已,感觉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后面和谭国斌一起去洽购的团队成员说,听到拍卖现场说洽购成功了,大家都在拼命地鼓掌,现场来了很多记者采访,一时间,皿方罍洽购成功的消息传遍了海内外。

纽约时间2014年3月20日上午11时,一场原定于当天的最为激烈的“罍王之争”上演时刻,佳士得拍卖师在展示现场宣布了洽购成功的消息,根据洽购协议,皿方罍将被捐给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永久保存,永远不再出现于拍卖市场。

完罍归湘,百年梦圆

2014年6月21日,皿方罍入境通关,重归湖南。当年6月28日,湖南为皿方罍举行了隆重的合体仪式。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皿方罍器身与收藏于省博物馆的器盖终于实现合体,从此身首合一,永存湖南。

80_副本.jpg

如今,皿方罍在湖南博物院“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展陈。

那天,在“完罍归湘合体庆典”现场,谭国斌感到非常震撼,作为“完罍归湘”发起人,看到国之重宝的合体,他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受。皿方罍回归湖南后,谭国斌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他感慨地说,“皿方罍能够回归,还是有很多人在背后做了不少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罍归湘过程中,有6家企业慷慨捐资,它们是湖南广电、湖南出版、湖南中烟、华菱钢铁、湘投控股、中联重科。

当天,廖丹也在“完罍归湘合体庆典”现场,那天,她的心情既开心又激动。皿方罍能够回归湖南,是文博人、文物专家、全球华人藏家,还有亿万中国人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希望未来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渠道和理性方式,有越来越多的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能够回到祖国,得到更好的保护,有一个完美的归宿。”

国之重宝,离散百年,完罍归湘,身盖合一。皿方罍,它不是一件“商品”,而是古代中国灿烂文明的一个载体,它的回归,为当下提供了通过“众筹”促使中华文物回归的新思路,也见证了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自强不息。

相关报道:

完罍归湘十周年① | “方罍之王”的前世今生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李丹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9/69/139366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