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红建《游学·1917》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举行 探讨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冯博 编辑:廖浩宇 2024-05-26 08:42:03
时刻新闻
—分享—

2_副本.jpg

5月25日,纪红建《游学·1917》新书分享会在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5月25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冯博)游学,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小学组织的游学、大学生和青年人喜欢的Citywalk(城市漫步),都属于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游学在中国有怎样的历史?产生过怎样的意义?百年之前,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游学?

5月25日,在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鲁迅文学奖得主、《游学·1917》作者纪红建与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阅读推广人曹永健以及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展开对谈,畅谈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百年游学,我们都是行路人

纪红建的新作《游学·1917》还原了青年毛泽东1917年的游学经历。1917年7月,尚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趁暑假时间,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行程九百余里。两人不带一文钱,沿途接触城乡各个阶层,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这次游学,是毛泽东第一次相对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的游学经历,对毛泽东此后的调查研究,其思想的成熟乃至革命路线的选择都埋下了深远的影响。

3_副本.jpg

纪红建分享新作《游学·1917》。

在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游学已经是校友中间的一项传统。活动现场,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长沙市天心经开区工委文广园党工委书记谢巍,雅礼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学会特聘专家张世程分享了各自的游学经历。

回忆青年时代的游学,两位嘉宾仍然记得许多细节。谢巍谈起坐绿皮火车、走盘山路,在张家界如何翻过高山,如何渡过索溪河,历历往事如在目前。在张世程看来,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旅游不同,真正沉入基层的游学旅行更磨砺人的身体和意志,也更加侧重对思维的启迪,“游学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使人成长和提升,并且更新了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怎样看待游学?

回顾历史,不忘当下,如今谈论游学免不了与教育相关的话题。萤火虫教室创始人曹永健从阅读推广人的角度,谈到了阅读与行走的关系。

“阅读是在纸上的行走,行走是在大地上的阅读。获取知识,应该是阅读和行走的结合。”曹永健说,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那样,“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小书是有字之书,大书就是阅历、生活、社会这些无字之书,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两者始终相辅相成。

1_副本_副本.jpg

嘉宾对谈环节。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把游学纳入教学范畴。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宋家瑞谈到自己正在进行的调研项目,为了回答在学校查资料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选择到现实的村庄中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游学”,使他清楚看到一个个个体与广大社会的联结,同时也开始思考属于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这正是游学作为一种实践教育的价值所在。

游学二字不止是走马观花游,更重要的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目的的学。活动现场,曹永健、张世程和谢巍就当下的游学活动及研学教育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曹永健作为很多游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针对游学如何实现娱乐与教学相平衡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游学活动应该游、学并重,而且应有课程意识,同时,游学也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联动和整合,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受益。

张世程认为,游学应在“打卡”之外,向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生命体验。谢巍说,游学的目的是求知、求真、求美、求新,它不仅与教育有关,更关系到人本身,如果将世界作为游学的课题,那么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游学的路上,生命不息,游学不止。

游学,到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方向

面对伟人毛泽东这一宏大的命题时,作家纪红建没有展示毛泽东的其他事迹,而是选择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1917年,毛泽东游学的时候,正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在迷茫与黑暗中苦苦求索的岁月。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影响,他们都是胸怀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但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都还处于过渡期,还在改良阶段,有矛盾、纠结、困惑、徘徊。但对于毛泽东那一代青年,迷茫已经并不可怕,学会实践和探索的正确方法,一定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未来和方向。

4_副本.jpg

纪红建为读者签售新书。

纪红建表示,在游学的实践中,毛泽东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品格,更立志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探索未来前行的方向。毛泽东后来设计岳麓新村,加入新民学会,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些列文章,最终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这些与他早年游学经历中,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处境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

“少年强,则国强。从1917年到2024年,一代代青年人背着行囊的背影里,何尝不曾承载着一个国家兴旺繁荣的希望呢?读无字之书,立寻本之志,得信仰之源,到现在,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仍然可以给予当代青年前行的力量。”纪红建说,在不知所措的时刻,走到生活中去,在行动中磨练意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便是《游学·1917》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冯博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49/69/139379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