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峰会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举行,图为现场合影。
鼎城区谢家铺镇乡村振兴示范片重点帮扶研讨会在学校举行。图为现场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王小华 通讯员 李友谊 常德报道
近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组织召开鼎城区谢家铺镇乡村振兴示范片重点帮扶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会上,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向家巷村、施家陂村相关负责人分别提出了各自乡村的发展规划和需求,他们期望与学校合作,共同打造花园式村庄、太空蔬菜基地、康养中心及生态园。谢家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学校能够结合谢家铺镇的整体发展规划,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事实上,这次研讨会只是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帮扶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近四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以党建引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各专业特点,整合力量,以实际行动“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
顶层设计,构建乡村振兴校地命运共同体
第三届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峰会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举行。
日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师生们再次深入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以乡村发展成就为现实教材,开展社会实践。在他们看来,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殷殷嘱托。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始终紧跟国家决策部署,当好服务乡村振兴与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覃佐媛告诉记者,学校坚持“立足常德,面向湖南,辐射周边地区,聚焦生产服务一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服务”的办学定位,引导师生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系列社会实践及特色活动,鼓励毕业生扎根乡村,实现价值。
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覃佐媛(右一)赴石门县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10月28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峰会,这已是学校连续三年举办此活动。峰会举办了多个主题分享,从乡村振兴目标思路、工作举措、方法路径等方面深入交流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经验,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更大创造力。
近年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 凝聚湖应力量”,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立了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校长李旋旗亲自担任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获批了乡村振兴科普基地等两个省级平台,派出了3支联村联企帮扶工作队,立项乡村振兴科研项目60项,发表乡村振兴科研论文78篇。
技术服务,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主引擎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校长李旋旗(左二)赴临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
产业兴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搭建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协同联动平台,将项目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扎根乡村,让应用型人才大有可为,让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
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鼎城区蔡家岗镇油茶基地负责人最有感触:“以前种什么就亏什么,没有技术,不懂管理,缺乏营销,都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021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联村联企帮扶工作队深入调研,结合当地气候地貌和村情特点,为蔡家岗精心选取油茶产业,并多次组织林学专业负责人胡玉玲等专家团队现场指导,极大解决了油茶的栽培、病虫害预防、采摘等技术难题。为解决销路问题,团队前期还联系油茶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
学校农林专家赴震坤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放眼望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在乡村振兴事业上留下的足迹远不止于此。
在石门县北峪湾村、夹山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团队、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团队就当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进行调研、探讨,搭建起校村研学平台。
在常德市白鹤山镇马巷子村,农林科技学院乡村振兴研究团队以农文旅联合发展路径研究为切入点,打造一条农文旅田园综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学校科技产业处处长张平喜说,如何做好、做特、做精农村产业,要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从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培训,怎样销售等方面做足思考,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技人才培训、农业技术指导、校企合作、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优势,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主动对接服务鼎城区,支持鼎城区创建乡村振兴学校。学校派出两支联村联企帮扶工作队,联系蔡家岗镇中湖村、震坤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帮扶工作队,联系谢家铺镇施家陂村、亿泽公司的帮扶工作队主动开展教育帮扶。在乡村振兴学校,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学校科技产业处处长张平喜现场上课8次,还有黄丽霞、胡玉铃、王红兵、梁颂成、刘潇潇等多名教授到场授课,全校老师全年到鼎城区上技术课18次,为全市上技术课48次,为鼎城区产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产教融合,建设乡村振兴人才蓄力池
学校组织学生为鼎城区谢家铺镇开展墙绘。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将“红色引擎”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生动讲述了高校服务乡村建设的乡村故事。学校通过红色党建与绿色乡村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人才。
小许庭院,谷麦满地,瓜果飘香;田间地头,农人与壮牛辛勤耕作;乡间小路,树木葱茏,村民共话幸福生活……走进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施家陂村,沿路两侧,路旁房屋墙上,一幅幅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墙绘作品,吸引不少路过村民驻足欣赏。这些精彩墙绘的作者,来自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的师生。
“乡村振兴,文化不能落后,这里原来比较单调,只有白色的墙面,我们想为它增添色彩,让乡村更具活力。”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单炯指着墙上的绘画告诉记者。
单炯表示,这里不仅是村里文化的展示地,更是师生们的试验田。绘画之前,结合村庄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群力群策,发挥学科专业特长,通过实地走访、反复讨论、修改方案,最终围绕庆丰收、乡土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制定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墙绘方案。
高校作为创造、汇聚、弘扬、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殿堂,乡村拥有着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融合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火花。
2023年,学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2个,确定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核心基地、示范基地、合作基地。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均开设了与乡村、乡村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地方文化研究》《农旅融合创意设计》《民间工艺美术》《文创产品设计》等。这些课程直接对接乡村文化开发,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智力支撑,全方位提升乡村文化精气神
学生在鼎城区谢家铺镇开展墙绘课外实践活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振兴深层次发展的精神底蕴。地方本科高校应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培育的主阵地,助力乡村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品质。
“每次的参与都是历练、是成长,也能让自己有获得感。”跟随学校老师参与过多个研创项目的大三学生刘雨潇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尝足了“甜头”,“村民的热情质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本领,树立服务乡村发展观念,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
谢家铺施家陂村是鼎城区人大代表实践站之一。依托人大代表履职的平台,鼎城区人大代表、该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郭俊兰积极对接,推动学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能力,村庄在艺术的渲染下变得更美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加了。”郭俊兰认为,学校有好的平台,有学科专业、人才的优势,理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服务乡村振兴,师生同行动。2023年暑假,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集结四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张家界桑植县、鼎城区尧天坪镇、石门县白云镇,开展了为期7-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自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47名大学生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走进乡村,开展普法知识宣讲等。
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安排老师主动沉下去,赋能乡村振兴。设计艺术学院徐驰溪老师的手工艺工作室组织开展桃花源管理区贫困劳动力手工编织员培训教学,共举行了三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80人;开展桃花源管理区少儿亲子木艺课堂教学,培训学生达40人。设计艺术学院何玉龙老师的艺术工作室为常德市武陵区的东江实验小学、芦山小学、黄爱学校、李白溪小学、社木铺小学、三村小学进行了多次美术、书法、二胡、葫芦丝的公益艺术课堂活动。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双联共助、双网共助、双技共助、双扶共助、双创共助”等乡村振兴工作平台。面向未来,该校校长李旋旗表示,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想认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技助农,扎实推进校地合作,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贡献学校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王小华 李友谊
编辑:朱志姣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