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聆听新闻的心跳 “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湖南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王诗颖 陈奥男 任晔 陈杰 编辑:廖轩仪 2024-11-12 17:04:31
时刻新闻
—分享—

aa1875a4832c43d2957ec4ceb21dd92a.jpg

巡讲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王诗颖 陈奥男 任晔 陈杰 长沙报道

“在作品里,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精神和力量。”

“要俯下身、接地气,创作出更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趣有用的内容产品。”

“关爱留守儿童,让更多农村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我们新闻人的梦想。”

……

11月12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湖南广播电视台,8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组成的巡讲团,与湖南省内媒体记者,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交流创作感受,分享创作经验。

303b0ed8d4864dc498eec32889fc4cbf.jpg

8名优秀记者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分享创作经验。

李婕:不同维度去记录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的风貌

“从事经济报道8年多,我有幸从不同的维度去观测、记录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的风貌。”作为一名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婕的工作经常跟数据打交道。

这些年来,她关注最多的,就是一家家街头小店和它的经营者。今天的分享中,她讲述了她持续关注的三家小店的故事。

在李婕看来,中国经济这片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今天的中国,有1.8亿多户经营主体,他们的故事拼在一起,就是奋进中国的缩影,是烟火中国的图景。而这,也是她想一直记录、讲给世界的中国故事。

丁玲:一粒种子、一条城铁、一根银针

“在时代的壮阔舞台上,我有幸以记者的身份见证和记录着中非合作历程。”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丁玲讲述了自己拍摄中的三个故事。

2019年,丁玲和同事第一次去到了非洲马达加斯加,她见到了一位湖南老乡胡月舫。2008年,他和湖南的技术专家带着杂交水稻种子带到了这里。历经十年,他们成功培育出了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

2023年,她再次踏上非洲,拍摄《丝路上的中国医生》特别节目。她见到了学习中医的塞拉利昂小伙阿齐兹,从中医入门,阿齐兹逐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中国企业建设的西非首条城际铁路——阿布贾城铁,今年已经是运行的第七个年头。一列城铁不仅带去了跨越山海的中国速度,还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带领着非洲发展飞驰向前。“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讲好中非合作故事,用心用情记录下更多中非人民在现代化征程上的铿锵步伐。”丁玲说。

李蓉:用镜头记录温暖感动,用文字书写忠诚担当

作为人民铁道报的一名铁路记者,今年是李蓉做记者的第17年。现场,她分享了一段难忘的采访经历。

2023年7月30日,受强降雨影响,丰沙铁路发生多处山体塌方、泥石流、路基冲毁,三趟列车上2700多名旅客被困在门头沟大山里的三座小站。

这也是她第一次在采访中遇到断水、断电、断网、断路、断通信。他们用笔记录最真实的救援细节,推出了《为了2700多名旅客的平安——三趟旅客列车紧急救援记》《两袋面粉的故事》《落坡岭为直升机导航的铁路人》等一批鼓舞士气的故事,在风雨中传递正能量。

这次采访,她反复思考着:三趟旅客列车能平安脱险,靠的是什么?究竟什么是一个记者的初心?李蓉的思考有了答案,“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我们的报道更打动人心,传递守望相助的正能量:用镜头记录温暖感动,用文字书写忠诚担当,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周文培:调查报道见证“清澈水”兴起“经济带”

在巡讲现场,海南广播电视台周文培向大家讲述了“家乡河水源地的痛与新”,周文培口中的“家乡河水”,就是海口人民的母亲河——美舍河。它曾是全国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却在2021年接到群众爆料,美舍河的上游白水塘沟不“美”,甚至污染严重。

为此,周文培开始了一系列对于美舍河整治的调查监督。“为了拿到水样,我们选择在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傍晚,下到沟堤去取水,采样送检。”报道播出后,海口市水务部门连夜开会部署治污的系统措施,确保河长制有效落实。

“前不久,我又再次回访了白水塘沟,惊喜于那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文培说,很多人曾问她,为什么要做舆论监督报道?她的回答是:因为海南是我的家,我希望通过新闻的力量,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用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持续擦亮海南省生态绿的最美底色,把海南建设得更美好。

fc1ebdac01b04047a0a83feedb30b148.jpg

记者的讲述打动了听众。

刘瑾:继续做好产业调研 永远走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路上

作为一个长期报道棉花产业的记者,经济日报社的记者刘瑾,这些年努力发出中国棉花产业最强音。

“关键时刻到了,必须为新疆棉花发声。”2021年3月,一个跨国服装企业发表声明公开抵制新疆棉,为此,她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中国棉花协会负责人,稿件在经济日报一版重要位置刊发。这是中国棉花行业官方组织回应新疆棉事件的首篇公开报道,报道刊发后被迅速转发,更多的媒体开始声援新疆棉。

通过对棉花产业的调查研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产业底气,刘瑾表示,在幸福的采棉路上,她将继续做好产业调研,永远走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路上。

邓金木:30年“老”记者的媒体融合向“新”路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么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邓金木介绍的方法是,下定决心,大胆改革,通过媒体融合来“抢回”影响力和传播力。

开通“县长带你买好货”“全闽乐购” 等直播渠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超10亿元。

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上,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入选了中宣部全国重点传播基地。“Hola Fujian”账号海外矩阵总粉丝数超过1400万。

“四年,18个中国新闻奖,这应该是对我们这些年的坚守与努力最好的嘉奖。”邓金木说。

浴辉:让更多农村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是我们新闻人的梦想

今年记者节,辽宁省沈阳日报社的记者浴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新闻奖。“这是对我六年来,用新闻的力量,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梦想大门的最好的激励。”

9年前,她用业余时间发起组建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并担任团长。这些年,她和同事们将新闻与公益结合,先后帮助258名大山里的孩子,圆了他们走出大山、走进央视、登上世界音乐最高殿堂的梦想。

“而关爱留守儿童,让更多农村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我们新闻人的梦想。”浴辉说,这两个梦想今天画成了一个同心圆。“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最终凝聚成了我们的中国梦。用合唱改变孩子们的人生,与他们心手相牵,同唱一首歌,共圆中国梦。”

季洁:记录援非“父与子”的接力路

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埃塞俄比亚季马市,有一条以中国医生命名的长路,名为“梅庚年路”。中国首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被非洲人民誉为“中国白求恩”的梅庚年,就长眠于此。

为了采访梅庚年的儿子,中国援外医疗队“时代楷模”代表梅学谦,季洁两次赶往河南安阳,最后在安阳的“梅庚年纪念馆”正式开始了她的报道。

梅学谦说,当年父亲要去援非,他是不同意的。但当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开始组建时,梅学谦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要去非洲,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无数白衣天使在那片土地上付出和坚守,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带着强烈的感动,季洁完成了新闻访谈《我和父亲在非洲》。节目播出后,短短2天,全网点击610万人次。

11月11日-12日期间,巡讲团还走进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

在湘的分享结束。好记者持续在路上,好故事依旧在延续。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王诗颖 陈奥男 任晔 陈杰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5/56/144456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