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敢为人先,兼济天下,范旭东实业兴邦的”创”与“新”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⑰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任晔 陈杰 编辑:杨雁霞 2024-11-05 16:33:54
时刻新闻
—分享—

D72D592A227AC98C07A00C98054FC365.jpg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WechatIMG14.jpg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在岳阳湘阴县的纪念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视频 任晔 摄影 陈杰 岳阳报道

100多年前,有一个人,可以说是扭转了大家对历史上湖南人的刻板印象。

人们通常会觉得,湖南人会读书、会种田、会打仗,就是跟搞经济沾不上边。而此人却堪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他就是湘阴人范旭东。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范旭东凭借其爱国之心,坚韧的风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2023年,是范旭东诞辰140周年。这位“中国化工之父”的丰功伟绩,再次被广为提及。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范旭东的祖籍地——湘阴,寻求其敢为人先、兼济天下的精神来源。

受先祖忧国忧民思想熏陶

范旭东出生于1883年,关于其出生地,现有两派之争。一说其出生地在长沙东乡,祖上老屋在长沙县安沙镇新华村土地湾;另一说,其出生在湘阴县城三井头的私塾旁。

清光绪《湘阴县图志》中有记载,范旭东和兄长范源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第31代嫡孙。

在中国近代史上,范源廉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和范旭东是亲兄弟。他曾三度出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湘阴县文联副主席汪鹏对范氏兄弟有多年研究。他认为,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兄弟二人之所以能够立教育报国、实业兴邦之志,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先祖范文正公“忧乐精神”的影响。

时光回溯到光绪十五年。

年仅39岁的范嗣琛久治无效病逝,妻子谢氏将湘阴县城三井头的房产变卖还债。一贫如洗的谢氏带上13岁的范源廉和6岁的范旭东以及9岁的女儿寄居长沙省立慈善机构保节堂,以帮人浆洗衣服针线手工维持生活。在舅舅谢肇玶和姑姑范吉贞的资助下,兄弟俩得以就学。

幼年的生活磨练,以及先祖范仲淹忧国忧民思想的熏陶,兄弟俩历经艰险仍保有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在舅父帮助下,范旭东和哥哥范源廉于第二期投考入学,与蔡锷同为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并成为时务学堂“南学社”中活跃人物。

当时,维新运动兴起,湖南开风气之先,范源廉积极投身其中。范旭东随兄来往于其间,湖南人奋起变革的精神深深刻入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1902年,范旭东在日本留学时,参与了黄兴、杨毓麟、陈天华、杨度等湖南留日学生创办的《游学译编》杂志,负责地理类栏目的编辑。湖湘文化和爱国风潮的耳濡目染,使范旭东逐渐脱离了读书做官的窠臼,立志做救国救民的大事业。

这期间,范旭东接受了近代科学教育,加深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认知,以及对列强侵华的反思。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于危亡,必须发展科技,加强工业建设。

实业救国,振兴民族

宣统三年(1911年),范旭东回国,由梁启超推荐进入财政部,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期间,他发现银元质量不符标准,建议重铸,却得不到支持。他逐渐意识到政府当局的黑暗,愤而辞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范旭东被派赴欧洲考察盐政。在考察盐务之余,悉心于制碱化学工业的探讨。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兴起,仁人志士投身其中,想通过农业向工业的“经济转型”,带动社会和国家复兴。

中国盐资源丰富,但中国人长期食用含有杂质的粗盐,且盐政腐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了范旭东科学报国、实业救国的雄心。

1914 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厂。他认为:“大时代不容任何人苟安,我等有负起担子的必要,力所能做,不可放松,要争气就靠这个时候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

久大精盐厂经过周密研究、反复实践、技术改良,首批“海王星”牌精盐问世,并放在外国租界和各通商口岸销售,以抵制“洋盐”。

这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改变了中国“食土民族”的历史。“海王星”精盐也因年产量达到62500吨而成为全国最大精盐生产基地,开中国化学工业历史之先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完全依赖进口的酸、碱、颜料等来源断绝,尤其是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的碱。诸多相关企业纷纷倒闭,甚至食用碱都发生恐慌。

面对这种局面,范旭东决心利用国内丰富的海盐资源自办碱厂。

1917年,范旭东和学化学出身的陈调甫经过考察和分析,在天津成立了亚洲首家制碱厂——永利制碱公司。同时聘请在美国留学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出任碱厂总工程师。

他们亲手制造碳化塔水管、滤碱机石灰窑,重新设计分解炉,成功制造出一套按苏尔维法制碱工艺的实验设备。

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核心技术和市场的长期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1922年8月,范旭东在久大精盐公司化验室的基础上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其许多研究成果对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发展民族化学工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也是范旭东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

他在《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缘起》中说道:“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

1934年3月,范旭东在南京创办制酸厂——永利硫酸铔厂。这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和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装置,填补了中国基础化学工业“有碱无酸”的空白,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打破了英、德化肥垄断中国市场近百年的局面。

至此,海盐、陆碱、空氮齐全。范旭东在《记事》里写到:“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合成氨、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一个庞大的“永久黄”工业集团逐步建立,为中国化工业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范旭东毕生艰苦奋斗,把“实业”和“救国”有机、高度地统一起来,走出了他自己光辉的道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佳明看来,范旭东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在那个时代做到了既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又坚持独立办厂,不受外国资本和势力控制。“在实业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力量竞争主力的20世纪,如果工业被外人操控,爱国就是空谈。”

1924年8月13日,“永利”依靠自己的技术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但由于质量很次,红黑相间,一时股东们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冷嘲热讽。英国卜内门公司向范旭东提出“合作”,愿以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代价接收永利碱厂。范旭东当即拒绝,态度很坚决,他甚至说:“我搞不成碱,宁可去自杀!”

1926年,“永利”攻克了技术难关,生产出与英国几乎一模一样的纯碱后,卜内门公司又挑起长达3年之久的价格战。范旭东采取“围魏救赵”方法,将产品打入日本市场,英国人被迫妥协。

这场价格战,永利亏损高达140万元,可谓损失惨重。但范旭东为了独立办厂始终不屈服。他认为,与卜内门公司的这场斗争决不仅是一场价格战,更是一种国格和人格的较量。

1937年以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迫近,天津、南京相继沦陷,日本有意将这个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完整保存下来,于是对范旭东威逼利诱,企图染指“永久黄”团体所属企业。范旭东再一次断然拒绝,“在任何情况下公司的主权都不能落入外国人手中”。

郑佳明说,近代以来,从经世致用的思想启蒙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从仿制兵船洋炮到变法维新,从辛亥革命到实业救国,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引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强复兴的历程,毫无疑问,范旭东站在了这一历程的新的高度,成为湖湘文化转型的杰出代表。

100多年前,范旭东认为,救国就要发展实业,就必须坚持创新。100多年后的今天,在狠抓科技创新这条发展之路上,湖南从未缺席。

近年来,各科技领军企业集合优势力量,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求,持续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点。

创立宝贵的“永久黄四条”

范旭东精神还有一个重要体现,是他创立了宝贵的“永久黄四条”,即: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

“四大信条”是范旭东携“永久黄”团体在长期艰苦创业、矢志救国的实践中精心提炼而成,全面概括了“永久黄”团体的思想、观念、作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使“永久黄”团体有了共同的信念和是非标准,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激发了职员、工友们奋进向上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前后,“永久黄”团体在海外进修、培训、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无一例外回归祖国报效国家。

这就是“四大信条”所唤起的企业凝聚力。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永久黄”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了“互通消息,联络感情”,范旭东决定创办一个刊物,作为“永久黄”团体的喉舌,成为联结团体间的桥梁与纽带。

1928年9月20日由范旭东主持创刊,定名《海王》,出自久大的“海王星”商标,寓意深远。这也是中国第一份民办企业刊物。

C8D7B5479794B415EC620DF07DA63147.jpg

此次,记者有幸在湘阴看到了汪鹏收藏的《海王》杂志的创刊号,极其珍贵。

“我由于职位关系,不免经常站在我们团体视线的集中地,因而一举一动偶有疏略,就易被众目察看出来。为了事业的发展,首先我要做个样子”。早在公司创办之初,范旭东就为自己定了三个原则: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

言行一致,是范旭东珍贵的品质。

他在家里生活简朴,公私分明。薪俸所得,除必要生活开支,大多捐给了黄海化学研究社。“不染烟酒,不事赌博。至纳妾蓄婢,更所禁绝”。

范旭东的女儿范果恒2003年在南京出席纪念范旭东120周年诞辰活动的时候,曾经回忆了一桩小事。她小时候随父亲和永利公司住在天津,那时候永利公司有个网球场。有一次,范果恒想去打网球,她爸爸就跟她说:“不行,这是给员工预备的,你没有这个特权。”

在范果恒的回忆中,即使在父亲生意顺利的天津时期,家里的生活也还是比较拘谨的。

那时候家里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从父亲的老家湖南乡下运来,因为这样比在北京、天津购粮要便宜多了。两个女儿出生以后,父亲的收入经常不够养家,就靠母亲的一些陪嫁首饰帮补家计。

后来,范旭东去世非常突然,没有给妻儿留下什么遗产。

侯德榜评价范旭东说:“当公司总经理30余年,出门不置汽车,家居不营大厦,一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其事业,其艰苦卓绝,稍知其为人者,胥能道之”。

“我们同仁追随范先生十几年二三十年不等,说名无名,说利无利,而无论怎样不肯离开的道理,就因为范先生品格高尚,公正廉明,使大家感动,因而心悦诚服地同他共艰苦共患难,并不是跟着团体混碗饭吃”。“永久黄”团体成员曾经这样表示。

范旭东影响下的“永久黄”团体所具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立自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不仅帮助企业渡过一个个困境,也对中国的科教文卫、生产技术等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嘉宾点评:

郑佳明:范旭东既保持湖湘文化的价值与操守,又开创我国企业精神先河。

郑佳明认为,范旭东大力兴建民生工程,积极回馈祖国社会,既保持湖湘文化的价值与操守,又建设强有力团队,开创我国企业精神先河,一步一步成为中国企业家标杆旗帜。

近年来,在湖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加强范旭东科技自强、实业报国等历史研究,湘商文化、湖湘文化正在慢慢发扬光大。“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资湖南,这就是范旭东精神带给当今湖南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任晔 陈杰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5/97/144237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