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专访丨葛金文:让世界读懂中医,共创中医药发展美好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肖帅 李丹 编辑:陈纲 2024-12-11 18:08:45
时刻新闻
—分享—

54961808bcd0266704690435116cf435.jpeg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

红网时刻新闻12月11日讯(记者 肖帅 李丹)日前,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其中,首次设立的“读懂中医”专题论坛于12月3日下午成功举办。来自政治、学术、商业及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共商中医药国际合作,共话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为什么“读懂中国”需要“读懂中医”?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专访了此次“读懂中医”专题论坛承办方之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一探“读懂中医”的背后故事。

红网:我们此次举办“读懂中医”专题论坛,其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葛金文:“读懂中医”分论坛的举办,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论坛的主要发起方,我们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道,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

本次论坛以“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与全球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加强与业内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与合作,共创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明天。

红网:作为主办方代表,葛书记,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懂中医?

葛金文:为什么要读懂中医?其首要原因在于,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存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体系,千百年来,它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健康。时至今日,中医不仅持续进化,与现代科学深度融合,而且日益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医在其中的作用,全世界有目共睹,赢得了老百姓们的广泛认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医学资源,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需要的医学宝库。

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健康则是构建这一共同体的基石。无论身处何方,如果没有健康,任何国家的民众都难以享有真正的幸福。因此,维护全球民众的健康福祉,中医责无旁贷。鉴于此,我们提出了“读懂中国从读懂中医开始”的倡议,旨在强调中医在促进全球健康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使命。

红网: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鲜活瞬间,比如非洲博士为我们中医打Call等等。葛书记,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此次论坛的精彩瞬间,并谈谈此次论坛所取得的效果?

葛金文:在这次论坛中,我们邀请了众多国际嘉宾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打造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创新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等五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我们希望通过行业专家学者的智慧碰撞,共同为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探索新路径。

就目前的成效而言,我认为本次论坛已初步达成了预期目标。你提及的非洲中医博士的热情支持,这并非个例,正是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与关注的缩影。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正投身于中医研究实践,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将“读懂中医”论坛打造成为向世界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永久性平台的决心与信心。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平台,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让中医药的智慧与魅力惠及全人类。

红网: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医,能为中医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葛金文:中医的发展轨迹深刻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特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领域就诞生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内经》,应是经过了唐宋时期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唐宋发展至今,中医药理论体系也仍在不断丰富。

比如说,中医药具有一套完整的临床实践体系。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开创性地提出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临床实践方法。发展到今天,中医药临床实践方法已得到了极大拓展,除了原有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还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乃至微观辨证等全新的医学概念,展现了中医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再来看中药材方面。《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历经口耳相传,最终在东汉时期得以结集成书,共收录了365种药物。然而,这仅仅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起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已多达1.8万余种,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刚刚的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都提出了真知灼见,一致认为中医药发展应当坚持传承精华。以草本药物为例,如果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没有赋予它中药药性,那它就只是一株普通野草。那什么是中药药性理论呢?简而言之,就是“寒热温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能主治”这16个字。其实,中药远远不止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这三大类,现在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如果能将它们赋予中药药性,同样也可以成为新的中药品种,为中医所用。

我家世代行医,我父亲虽然学的是西医,但他在临床使用西药时,也会参考中药的药性理论。在给病人开药之前,他会先看看病人的舌象、脉象。若不符合,他就不会用这个药;符合舌象、脉象,再用相应的西药,效果往往非常好,副作用也很少。

“不论中西,为我所用”,这正是中医药发展到今天的应有态度。很多人觉得,当前的新科技、新医疗手段对中医是一种巨大冲击。但在我看来,这既是冲击,更是机遇。我们怎么抓住这个机遇,让中医药快速发展起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努力探索的。

此次举办的“读懂中医”专题论坛,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国际平台,通过让世界读懂中医,尤其是通过现代科技的参与,吸引更多国际学者前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让中医药更好惠及世界民众。

来源:红网

作者:肖帅 李丹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856/55/145337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