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卓 谢万波 道县报道
在湖南道县,有这样一个家族,不仅产生过位高权重的工部尚书何凌汉,还诞生了绍基、绍业、绍祺、绍京兄弟四人,因其在书法领域成就斐然,史称“何氏四杰”,其中何绍基更被誉为书法界“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两百余年间,这个家族延绵不衰,近代还诞生了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科学家何善堉。这就是道县东门何氏一族。
道县,出古城南大门一里之地,有一个古趣盎然的小村落,名叫东洲。村里有一片清代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青砖蓝瓦、斗拱飞檐,主建筑门额上“进士楼”三个极具意趣的颜楷大字,无不清晰地透露出这个家族辉煌的过往。在这里,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这个近代书法家族的家风传承。
横平竖直 四字训儿
道州何氏,祖籍在山东青州,宋朝时往南迁渡,世世代代以儒业相继,清朝以来祖上均为秀才,在本地耕读传家,是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何氏四杰”之父何凌汉,16岁时,州试得第一名,清嘉庆六年以拔贡生身份入京应试,次年朝考得一等,任吏部文选司京官。嘉庆十年,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此后,便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几乎将清廷最重要的官职担任了个遍。
何凌汉不仅自身素养极高,对儿子教育管理也极为严格,他以“横平竖直”四字为训,要求儿子们写出书法之风骨,更要将之奉为为人处世行事准则。何绍基在自述中写道“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在这样的家风家教的熏陶下,何绍基一生立官身正、廉洁简朴、治学谨严,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
公正贤明 心怀天下
在历史上,何绍基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诗文俱佳的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正直淡泊的襟怀和心系民众的情怀。何绍基自37岁登进士第至57岁从四川学政任上被罢,20年间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在他54岁任职四川学政使期间,何绍基整饬当地教育机制,竭力清除科试弊端,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为国求贤。
同时,何绍基还做了许多平反冤狱、惩治贪官、打击豪强、伸张正义的好事,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只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何绍基因得罪权贵离职官场。当地人民给他送去万民伞,商议为他建生祠、立碑石,歌颂他的诗文、对联传抄不绝。还有人给他送去一道木匾,上面刻着“是真名士,可谓大臣”,表达对这位学政使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辞官后的何绍基,仍心系社稷,任教于各大书院,一心为政府振兴培养人才。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纵览何绍基的为官之路,他不仅给世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斐然政绩,更留下了广为传颂的公正贤明之声。
勤廉传家 一字嫁女
何凌汉“教子孙以忠俭朴为训”,何绍基遵从家训,生活简朴,在担任提督四川学政后曾说:“余性不嗜海菜,不喜浮华,所至如卓围、椅披、地毯等,皆撤去。吏役不准滥用顶戴,仆辈不得服绸缎及外套,出门止随一仆,轿前不得有马。川督学虽四品以下皆乘绿帷轿,余不敢也。”何绍基原配夫人安于简朴生活,“平生无华服,殓后检其箧,多嫁时故衣,无一鲜丽者”。
何氏一家的勤廉精神受人钦敬,这也是他留给子女后世最珍贵的财富。在何绍基的勤学尚廉家风影响下,何绍基之子庆涵专勤嗜学,“年逾七十专勤如少时”。女儿春梅出嫁时,何绍基特地从京师寄回一个箱子,只见箱底的红纸上写着一个“勤”字,其他什么也没有,众人皆大惑不解,惟有女儿和女婿明白其意,将“勤”字铭记在心。
往事越百年,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何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浸润着后世子孙,族人坚持耕读传家、克己修身,不仅有何凌汉一家“父子同科,一门四杰”的美谈,更诞生了两次被提名为科学院院士、获得中科院科技一等奖的科学家——何善堉。如今,对何氏族人而言,他们不仅因家族诞生了诸多“大人物”而自豪,更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诠释着何氏家风。
来源:红网
作者:何卓 谢万波
编辑:王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