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按规定办”到底怎么办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青锋 编辑:罗倩 2025-06-11 11:05:28
时刻新闻
—分享—

□王义正 刘青锋

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一句话“按规定办”。

不管是文件签批,还是会议要求、制度规矩,都会见到“按规定办”。

“按规定办”出发点是好的,本质是依法、依规、依程序推进工作,为执行层确立方向、原则、底线。

然而,当“按规定办”成为机械僵化的“制式表述”、沦为担当不够的程序性回复,那就变形走样了。

图片

▲“按规定办”有时让基层“不知咋办”。(傅晓宁/作)

尤其是碰到一些“急难愁盼”或复杂问题时,会让基层陷入被动,很不好办。

比如,决策上“踢皮球”的借口。干部的主观判断和决策都是基于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少数干部只想当“太平官”,面对拿不准、难度大、工作重的事项,就会“趋利避害”。

对基层的请示,避重就轻、拈轻怕重。“难度系数低”的事项就签批具体意见,“难度系数中高”的事项就不愿意积极“响应”,简单圈阅或签“按规定办”,把“锅”甩给基层。

比如,结果上“开盲盒”的焦虑。面对“按规定办”,没有其他明确指示,基层就不清楚具体怎么办,按哪些规定办。

有些事项比较急,基层就按“惯例”办了,或者揣摩着办了。

这也导致,即便马上落实了,有的基层干部心里可能仍在打鼓:“办得对吗?”

因为如果出了岔子或纰漏,就可能面临问责风险。

比如,效能上“拖拉式”的损耗。“按规定办”,到底什么时候办、办成什么样,没有刚性要求,全凭执行层的自我判断和行为自觉。如果有的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就会让可办可不办的事变成不办,不得不办的事拖拉着办。

从而导致有些事项“原地打转”“公文旅游”,更让少数干部有了“不愿办”“不会办”的挡箭牌,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甚至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异化的“按规定办”,看似只有四个字,其实危害不浅。

图片

“按规定办”为什么会成为痛点?

规定的变数。有些领导干部签“按规定办”的时候,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规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有的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精力用来等待指令或琢磨回复,不是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实践中的规定很多,有些已作修订或修改,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是按老规定办了。

有时基层为了“按规定办”,只能层层追溯“有关规定”,而“规定”的解释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就让办事的人很难办。

责任的模糊。“规定”给不出解答,路径自然分岔,不可避免需要一些人为权衡,说白了就是需要有人担当作为,勇于承担风险。

但在现实语境中,有的人认为政不由己出,则锅不由己背,积极指示,不如一稳;千允千诺,不如一默。

警惕基层有怨无声! 基层反映问题,如“迎风吐口水”?

“按规定办”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不言不语,不拒不迎,交给下面的人去悟、去思、去办。

没人愿意担责承压,很多事情就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能力的短板。实事求是地说,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全能选手”,在有些问题上,必然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现有办法不够用”的情况。

而有的政策本身“相互打架”,不仅基层不知如何办,上级单位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有的领导干部难以给出因地制宜的指导之法时,不乏以笼统、含混的“按规定办”来应对。

说到底,这些异化的“按规定办”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

有的“按规定办”看似是一种回复,实则加重了基层负担,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图片

▲滥用“按规定办”,让基层难办。(黎青/作)

如何让“按规定办”做到既“管用”又“好用”,这需要方法论。

让不愿办的愿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愿不愿”根子上是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问题。

最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形成“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观念和克服畏难的想法,只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或事业发展需要的”,就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坚克难,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基层干部期盼的是,在请示“该如何办”的时候,上级单位能多承担一些责任,多加强调查研究,依据现有政策尽量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拿出明确的工作指导。

让不会办的会办。有了“金刚钻”才能拿下“瓷器活”,对于干部来说,须增强工作本领、补上知识短板、改进工作方式。

比如,通过政策制度培训,强化理论武装,让干部熟悉相关政策流程,成为政策制度上的行家里手,从操作层面补上“不会办”的短板。

比如,发挥好民主集中制优势。个人可能存在知识盲区,对复杂的事项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不会办,但组织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集中研判、民主决策就能很大程度上弥补个人的“短板”。

图片

▲村务公开。(图源:新华社)

再比如,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基层治理,用技术手段提高决策科学性,提升实践的可操作性。

让不敢办的敢办。“敢不敢”,关键在担当够不够、底气足不足、办法多不多。规定有时是原则性、方向性的,但具体的工作是事务性的,“按规定办”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干部想办不敢办,是担心出错被问责。

要让干部敢办敢干,离不开为担当者鼓掌,让干事者安心的好氛围。

一方面,须进一步健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干事创业的土壤,培育激发担当的精神。对庸政懒政‌的“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敢于动真碰硬,不迈步子,就让位子。

另一方面,须科学细化容错纠错机制,切实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杜绝“一有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动纪”,积极探索澄清正名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从而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底气更足,尤其是让基层干部在执行有关政策的过程中,敢大胆结合实际和具体情况,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按规定办”不应是僵化教条、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应成为规范、高效、公正办事的保障和起点。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青锋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0/55/150327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