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近日,湖南省先后出台《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和《湖南省关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从制度规范到政策支持形成闭环,将秸秆综合利用这项工作推向更高层次。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多年来岳阳结合本地水稻、油菜生产实际,在秸秆综合利用这条道路上持续深耕,逐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这句箴言,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正通过一根根曾被视作“负担”的农作物秸秆,绽放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光彩。秸秆只是暂时没有找准位置的资源,用则有利、弃则有害。从昔日秸秆焚烧的滚滚浓烟,到如今肥料、饲料、基料、原料、燃料的多元转化,岳阳以“五料化”技术为密钥,完成了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现实了“秸”尽所能。
在屈原管理区的田间地头水稻秸秆,被切割粉碎进行青贮加工。
破解秸秆难题,关键在于科技赋“能”,打通循环堵点。秸秆综合利用从来不是简单的物理转移,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深度赋能。面对早稻收割窗口期短、秸秆收集难度大的现实难题,岳阳未曾退缩。近年来,屈原管理区引入专业秸秆回收机械,在田间完成快速切割、粉碎与统一收运,为后续利用筑牢基础;金浪智慧农牧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微生物发酵与生物酶解技术,将秸秆软化、熟化、氨化,成功转化为水牛饲料,这一突破标志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同时,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深入岳阳的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聚焦“智能化畜牧养殖”“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环节,为“水稻-水牛”循环模式提供科技支撑。而华容县则提速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推动惠华城投集团与国能岳阳电厂签订框架协议,为大规模能源化利用疏通了关键堵点。正因科技的持续赋能,秸秆才从难以处置的“累赘”,蜕变为循环链条上可靠的“资源”。
岳阳金浪智慧农牧公司对秸秆进行饲料化处理后养殖水牛。
科技赋能是基础,而链式成“环”则激活了生态价值。岳阳秸秆利用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了单一利用的局限,构建起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屈原管理区卓丰种养专业合作社、金浪智慧农牧等市场主体,积极实践“水稻-水牛”模式:水稻收割后,秸秆经青(黄)贮技术加工为饲料喂养水牛;养牛产生的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变为滋养稻田的有机肥。在君山区,探索建立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合作社参与”协同机制成效显著,该区已建成10个秸秆收储运网点、5个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和5个大型农业废弃物中转站,形成了高效的“集-储-运-用”互补产业结构。岳阳县的实践同样亮眼,全县从事秸秆收储运加的企业达到17家,2024年岳阳县秸秆利用量高达40.5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92%,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标杆。无论是屈原管理区的“水稻-水牛”闭环、君山区的“种养结合”循环,还是岳阳县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都实现了“秸”尽其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重统一,奏响了绿色循环产业的“奋进曲”。
君山区稔丰秸秆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秸秆收储运网点。
从更深层次看,岳阳“秸”变的深远意义在于观念破“茧”,重塑了传统农业的资源与财富认知。“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古老智慧,如今在屈原、君山等地的绿色种养循环产业模式中找到了创新表达。这雄辩地证明:农业的“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位置的宝藏;乡村的生态“包袱”,完全能转化为发展的绿色动能。当农户因秸秆变卖后实现每亩增收而欣喜,当企业因降低饲养成本、提升牛肉品质而增效,当田野因杜绝焚烧重现碧水蓝天,一种全新的“绿色财富观”便在实践中扎根生长。这正是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绿色活力”。
君山万雨合业健康食用菌产业园用秸秆基料种植食用菌。
洞庭湖畔的田野间,秸秆的涅槃重生昭示着:在生态文明的时代坐标下,只要以科技为犁、以循环为链、以观念为种,深耕不辍,所有“放错地方的宝藏”都能被重新发掘。当每一株秸秆都踏上价值重生之旅,每一片土地都融入永续发展的循环,农业的绿色转型便不会止步于一方水土的蝶变,更为广袤乡村擘画出充满生机的未来图景。
岳阳的实践恰如一束星火,它证明“万物各有其位”,循环之道在于唤醒这些沉睡宝藏的关键密钥。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