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智·青春志丨汪阳洁:锻科研“三棱镜” 照“顶天立地”交叉路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张紫越 编辑:翁子茜 2025-07-12 17:44: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汪阳洁,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4年度“湘江青年社科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等。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篇文章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湖南省“杰青”等省部级项目8项,向中央和国家部委递交10余份资政报告。

712 汪阳洁4.jpg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汪阳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实习生 张紫越 长沙报道

翻开最新整理的云南乡村调研笔记,琢磨电脑里AI算法模型跑出的实时数据流,两个看似画风迥异的领域,在汪阳洁的构想中,正被编织成一张连接山河大地与智能未来的网。

“好的社科研究就像三棱镜,一面得对准国际学术最前沿,这是‘顶天’;一面对接国家急需解决的难题,这是‘立地’;还有一面要照进课堂,培养出创新与家国情怀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让每一镜面都熠熠生辉,汪阳洁带着团队深入实地调研,采集最鲜活的“一手资料”,形成的政策建议直抵决策关键,“让学术成果真正‘扎下根’,变成能用的‘活智慧’。”

712 汪阳洁1.jpg

生活里的汪阳洁。

田野调查的政策回响

“20年来,我的学习研究始终围绕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这不仅仅是专业的自然延续,更源于一次次实地调研积累。”

2014年,汪阳洁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后,踏进了中南大学。在这座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汪阳洁却敏锐捕捉到商科的广阔天地。“工科是造东西的前端,后端的管理提效、环境治理这些‘软实力’,潜力巨大。”

中南大学在矿业、冶金领域的深厚底蕴,提供了绝佳的交叉研究平台。于是,汪阳洁在资源开发、环境影响、产业转型等具体场景中,拓展资源环境管理的交叉研究,推动管理提效和环境治理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他特别关注数字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潜力,首次构建了“AI4Sustainability”(用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尝试从理论层面解析数字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可持续发展,并在实践层面为产业数字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712 汪论文.jpg

汪阳洁深入研究了特高压工程建设的节能降耗效应。

这不是纸上谈兵。

基于湘江流域调研形成的数智治理方案,被湖南省委省政府“相中”落地;关于算力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报告、推动数字赋能“双碳”目标的建议,都获得了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参与的能源与环境协同管理研究,捧回了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杯。

面对丰硕成果,汪阳洁仍头脑清醒,“科研是个不断翻山越岭的过程,爬上一座,前面还有更高的。”

“微观取证、宏观求是、中观力行”,汪阳洁这样向学生们解读自己的座右铭:微观取证是扎进土里的根,摸清真实情况;宏观求是要抬头看路,把握大方向;中观力行是撸起袖子,找到能落地的法子。

“湖南的社科政策,不仅给‘粮草’,更关键的是搭起了学科交叉的‘立交桥’。”汪阳洁深有感触,在这样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里成长,青年学者有机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图纸变成大地上的风景。

712 汪阳洁3.jpg

汪阳洁勉励毕业生带着中南大学的“火种”走向世界。

“砸核桃”式攻坚 交叉融合破壁垒

江汉平原乡村的沃土,滋养着汪阳洁的童年。土地的气息、自然的脉动,悄然播下了他日后心系农业与环境的种子。

整个学生时代,田野调查是汪阳洁的“必修课”。跟着导师在陕北的沟沟壑壑里跑农户,攒下的资料成了他硕士论文的“富矿”;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读博期间,更是用大把时间“泡”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里。

正是这份近乎“笨拙”的坚持,让他真正摸到了农民的脉搏,感受到了他们对好日子的期盼,也铁了心要在科研这条道上走下去。

这段深入一线的调研经历,不仅教会了他扎实的实证方法,更养成了从微观数据提炼出宏观逻辑的习惯,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硬底子。

“做学问就像砸核桃,”汪阳洁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光在壳上敲敲打打没用,得找准那条缝,用巧劲儿发力。”

在可持续发展管理领域,他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让AI、大数据、GIS等“硬科技”与经济管理这门“软科学”真正“融”在一起?

先是“强筋骨”,拉起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死磕智能算法、空间分析这些硬核本领;还要“织大网”,主动拥抱计算机、遥感、生态等领域的“最强大脑”,深度链接;同时“借东风”,依托“湘江青年工程”这个大舞台,在跨界中碰撞创新火花。

这三步棋走稳了,团队在学科交叉的激流中站稳脚跟,让可持续发展研究扎进了泥土里,结出实打实的果子。而这样的“知行合一”,在他近期进行乡村数字化与气候适应的调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712 汪阳洁2.jpg

他带领学生追逐新知、主动求变。

“欢迎报考中南大学商学院,我们有三大‘独特’!”

采访中,汪阳洁特别介绍了学院具有独特的学科交叉生态、“天道酬勤”学术基因以及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他还分享,“兴趣是科研的动力源泉,努力是攻克难题的关键,坚持是通向梦想的保障。”

汪阳洁的目光,始终与湖南乃至国家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在‘AI4Sustainability’灯塔指引下,我想深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应对之道,聚焦气候风险的‘社会经济账本’,探索数字技术驱动的新思路。”

闯出湖北乡村,扎根岳麓山下,从田野回到“田野”。他笃信,最有生命力的科研,向下深植于泥土,向上生长于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张紫越

编辑:翁子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41/56/151218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